《《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附件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十五”规划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二。二二年目录第一章现状与形势1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监测取得的成效1第二节“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机遇3第三节“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压力4第二章总体要求5第一节指导思想5第二节基本原则6第三节规划目标7第三章深化环境质量监测9第一节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9第二节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1第三节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2第四节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4第五节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4第六节统筹构建污染源监测网络15第四章拓展生态状况监测16第一节 完善生态状况监测网络16第二节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测网络17第三节 建设
2、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17第五章加J强监测质量监督管理18第一节完善监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18第二节完善第三方辅助监测机制20第六章强化预警与应急监测20第一节加强环境质量预警预报20第二节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21第七章 推进信息化基础支撑22第八章增强监测基础保障24第一节 加强监测机构人员队伍建设24第二节 加大监测仪器装备配备力度26第九章保障措施27第一节力口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27第二节 拓宽资金渠道,强化基础保障27第三节 强化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28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合作交流28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推动全省 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
3、切实提高生态环境 监测能力,有力指导全省“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支撑、引领、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制定本规划。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十三五”生态环境监测取得的成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省 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及省委、省政府吉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 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 革工作,11个省生态环境厅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部挂 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分级上收,实现省生态环境厅统 一布置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统一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监测 网络
4、,指导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整合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并实施吉林省生态环境 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大气、水、土壤、声、生态、污染 源等要素,初步建成“一网两体系”的监测网络,实现监测要素 基本完整。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129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自 动监测站、15个酸雨监测点、5个沙尘暴监测点及6个科研专项 监测站;建成166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点,12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其中,70个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采用政府购买监测数据服务方 式),10个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覆盖全 省54条河流、13个湖库;布设999个土壤国控监测点位;布设 1730个噪声常
5、规监测点位;设置100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 测;生态质量监测覆盖全省9个设区市和42个自然保护区,生物 监测覆盖松花江流域15个国控断面;553家污染源实现自动监控 系统联网。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规范性显著提升。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环 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出台了吉林省深化 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制定了吉林省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自行监测 排污单位的管理职责,细化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措施,明确 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调查处理程序及惩处依据,具有较强 的可操作性。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开展监测质量专项监 督检查,自2017年开始
6、连续三年开展环境监测机构“双随机”检 查,共处理问题机构65家,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类监测任务 全覆盖、各类环境要素全覆盖和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包括运 维机构)全覆盖。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预 报能力显著提升,建成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体系,建立空 气质量专家会商机制,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得到加强, 实现9个市(州)以城市为单位、7天的精细化空气质量预报和 10天的潜势预测,区域24小时等级预报准确率平均为93.5%;加 强水环境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建设,采用人工经验和相关技术规范 进行人工预警预报工作。初步建立污染源排放监控预警体系,构 建重点排污单位“
7、一企一档”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排污 单位的智能化监管,更有效地为污染源监察执法提供预警信息。大力推进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应用。初步实现省、市两级环境 质量监测数据汇总和监测数据共享,建成水环境手工监测、水质 常规监测、省控大气自动站监测、省空气质量联网监测及酸雨数 据监测等5个管理平台。初步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 建成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全省环境质量监测与重点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撑效能。全省深入开展空气、水、 土壤、噪声、生态等要素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时编制 各类环境质量报告和信息产品,为污染源解析、预警应急、监督 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
8、撑,为打好打赢蓝天、碧水、黑土地 等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基础保障。全省定期开展各城市空气和地 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及达标情况分析,有效督促各地党委政府落实 改善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自行监测质量专项 检查,为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提供依据。落实“放管服”改革要 求,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监测服务,基本形成政府、企业、社 会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第二节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机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生态环境监测创造条件。“十四 五”期间,全省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精准的监测数 据、完善的监测体系作为技术支撑,尤其是系统防范区域性、布 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需要具备预警与
9、应急监测能力来提供基 础保障,为建立完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应急监测网 络,以及信息集成、大数据分析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提 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为生态环境监测搭建平台。随着人民 群众对健康环境和优美生态的迫切需求与日俱增,对生态环境监 测信息公开的时间、范围、内容、形式等提出更高更精细的需求, 对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响应时效 提出更高期待,有利于各方提高加快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意识和 支持力度,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生态环保铁军建设为生态环境监测奠定基础。生态环保铁军 建设突出提升工作本领、开展岗位练兵、正确选
10、人用人,生态环 境监测部门组织开展监测大练兵、大比武系列活动,加快推进监 测队伍和装备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人 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技能,全面提升监测队伍业务能力和技术水 平,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奠定坚实的基 础。第三节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压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网络仍不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设置还 不完善,技术手段、预警预报及分析能力与不断增加的管理需求 不匹配,对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统筹治理、 生态保护监管、噪声污染防治等战略任务的精细化支撑不够。生 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规划,部门间沟通协商壁垒未实 质性打通,监测信息共享
11、不充分。监测服务管理亟需加强。现有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管控能力不 能满足环境质量考核要求和环境执法监管效能提升,综合分析、 追因溯源、预测预报、成效评估全链条的监测与评价制度有待健 全提升。自动监测质控体系不完善,自动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管手 段相对单一,环境监测质量监管能力不足。社会监测数据质量的 防控风险依然较大,监管依据和手段不足,监测数据质量难以得 到保障,监测质量管理量值溯源体系亟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发展不平衡。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基础保障 能力不足,各级各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区县监 测能力难以满足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任务要求。全省各级生态环 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不足、人才结构不尽
12、合理;生态环境监测基 础保障能力不足,仪器老化、超期服役、性能不稳定,遥感监测 星地应用等智能化设施短缺,严重制约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 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 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为主线,加快推进环境质量和生态 状况监测网络全覆盖,加强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强化预警预报和 应急监测,推进监测信息化基础支撑,夯实监测机构人员队伍和 仪器设备等基础保障能力,努力达到新时期
13、、新理念、新格局对 生态环境监测提出的新要求,力争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 取得新突破,在推动全省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治 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大局上体现新担当。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支撑、引领、服务”基本定位, 把努力达到新形势下各级政府与公众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的高标 准和严要求,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布 局合理、点位优化、要素齐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与生态 系统、人居环境、人体健康相关的监测质量监督与预警预报能力, 有效支撑污染追因溯源与精准防治,提升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 环境问题进行精准监测的能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坚
14、持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为主向生态环境 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全面覆盖、深化融合转变,坚持以 监督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监测质量为主向全方位监督生态环境系统 内部和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监测质量转变,坚持以人工监测为主向 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为主转变,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创新完善。坚持系统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贝L 统筹省、市(州)、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 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系统化、 网络化、精细化,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精细化、差异化、天地 一体化综合布局,巩固提升常规监测能力,逐步提高预警预报、 信息公开能力,提高监测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15、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特殊性与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推进环境 监测能力建设,省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参考国内先进水平,市(州) 级环境监测能力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县(市、区)级环境 监测能力稳步提升,推动构建省中心为龙头、区域站为枢纽、其 他市站为支撑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提升生态环境感知力、数 据要素生产力、智慧决策支持力。第三节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趋于完善,基 本实现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管理 能力持续提高,预警预报与应急监测能力全面加强,各级各类环 境监测数据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公开,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基 础装备及人员业务素质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自动化、 信息化水平系统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 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基本形成,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 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 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 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的效能显著提升。具体目标为“五个一”:智慧监测“一张网”。以服务“三大战役”需求为目标导 向,打造“天地一体化”实时、智能、精准的生态环境监测”一 张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