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沉迷手机家访育人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沉迷手机家访育人故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学生沉迷手机家访育人故事“捉害虫”:三度家访破解手机依赖症霍尔顿对妹妹说:“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一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 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在那儿守望,要是有 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J麦田里的守望者假期过半,某天23: 32, 一个学生的妈妈给我留言:“假期生 活计划:学习、运动、家务孩子一项都没执行,一天到晚捧着 手机在床上躺平,连吃饭也要我端给他。一跟他说放下手机,他就 逮着他爸做垫背(他爸下班回家也离不开手机),又哭又闹还摔房 门还不如不放假,一放假,手机就像魔鬼一样控制了他。”留 言最后,请求我们“救救孩子”。这株“麦苗”上,长着一只“害 虫”,需要父母和孩子
2、一起来捉。作为教育合伙人,教师需要给予家 长指导和助推,家访是重要的途径。家访也是要“备课”的奇怪的是,该生在校表现均属良好,无论是在寝室还是教室, 既能照顾好自己,还能为班级服务。这是个有一定规则意识和责任 意识的学生,但仅局限于学校环境里。一到周末,该生各方面表现 都坍塌了:家务活不伸手,房间像小狗窝,成了一位“太子爷”。这 次我们要捉的“害虫”是一一手机依赖症,但我觉得这只是表面, 症状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他们剥夺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成 长的机会。如何改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惊铎提出“体验是教育的本 体”。我想,体验的方法应该比纯粹讲道理更有效。家访前,我和学 生的父母先行电话沟通,
3、交换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然后,我们商定,一起搭台演戏,一起来挖一个“坑二家访是一曲交响乐家访需要持续推动亲子间、师生间、家校间的交响,方能让实 施效果增值。第一次家访,我有意不带鞋套,请学生帮我递个鞋 套。他手忙脚乱地找到鞋套,交给我时,我的手机响了,接听5分 钟,就让他在门口拿着鞋套等着。我听到这小子在小声嘀咕:“我们 学校老师不是有家访自带鞋套的优良传统吗? 我一坐下就低头回 信息,学生给我递水,我头也不抬就伸手,结果杯子没接稳,水泼 在他的练习本上。我隐隐感觉到他的不满。一通忙乱后,终于坐 定,谈话间,我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随后的一个星期,我每天电话询问他的寒假计划执行情况
4、。可 是,我说什么,他不断纠正“不是这样的”“我不是这么说的”。我 则“无赖”到底,“你当时就是这么说的:逼急了,他冒出一句: “您那天来,就顾着看手机,根本没好好听我说。现在我还没吃上 饭,这个星期爸爸妈妈一回家都在玩手机,饭也没人做。”我要的就 是这句。于是,我预约了第二次家访,并请学生父母继续扮演手机 奴。一进家门,学生对父母就是一番控诉。妈妈很合作,没多吭 声;爸爸则时而思一下:“我就下班以后玩玩手机,你是一天到晚机 不离手啊。”我提议,由学生来谈解决方案,解决这个家庭困局。学 生不仅提出设想,还表示要当“纠察队长”,以身作则,同时监管家 庭成员的手机使用。他是主动把自己放在发现者和解
5、决者的位置上 To这次家访,我只是一个听众。让更多人分享果实又过了一周,“纠察队长”打来电话,邀我再去他们家坐坐。在 得意地报告最近一段时间的监管成果之后,他告诉我,寝室的两个 室友也是手机控,他想把“捉害虫”联盟扩大到他们寝室。他请我 给他们搭个台,把几家人叫到一起,由他来分享他们家手机使用管 理的心得。我非常赞成,并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家长朋友们。 现在,与其说是我在捉“害虫”,不如说是“麦苗”们有了抗虫的免 疫力。由此可见,赋予学生发言权,请他们换位体验,唤醒和迁移他 在集体(家庭、寝室、班级)中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促进学 生自主发展的主要策略。家访不仅在教师进入家庭的那一刻,还包
6、 括教师在此前后的设计;家访不仅是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以学 生为主体的交流;家访也不仅是教师与一户家庭的交流,也可以是 诸多家庭之间的交流。专家点评:协同家长开展适切家庭教育的多次、长程家访,是有目的、有 计划的教育在家庭场景下的延伸。其所以有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实施。本案例以问 题为导向,聚焦当下亲子冲突高发的手机管理,以“捉害虫”作 比,生动形象、鲜活灵动。一度家访,已然让学生体验到面对作为手机奴的父母、教师的 无奈之情,换位体验一次“害虫”的威力;二度家访,学生实现从 当事人到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的转变;三度家访则把“捉害虫” 联盟扩大到更多的家庭。教师从问题出发,从两个维度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三度家访 智慧化解“害虫”这一难题,案例情节层层递进、育人效果逐渐浮 现。本次家访架成家校沟通的桥梁,形成家校合力,巧用心智,精 心设计,与家长协作上演了,一出好戏,使学生重建在家庭生活中 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为手机依赖症的解决 提供了思路。正所谓教育无定法,唯用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