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458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慎独是儒家修身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传统道德修养都以慎独为中心。在儒家思想里,君子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慎独是“入德之方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只有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子。什么是慎独?通常意义上,慎独就是“不为冥冥惰行”,即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而不为非、越轨,做到表里内外如一。在今天复杂的环境下,为政者以慎独作为修身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经过慎独的严峻考验,才谈得上具有真正的道德修养。戒惧知畏以外警强制遵礼守德人的善念或恶念,都生之于心,存之于内,并不外显出来,因此外界诸如法律、

2、舆论等的监督往往并不起作用。但对君子而言,还有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令他们警醒的,诚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没错,头上的神明和心中的道德律,正是君子慎独的内在约束。北宋名臣赵界有“铁面御史”之称,他清廉自律,曾留下了“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的佳话。赵扑非常重视修养之功,宋稗类钞曾记载他的一件趣事:任成都知州时,有一天宴会上,赵扑看到一个歌伎头戴一枝杏花,格外俏丽,不觉心动,于是开玩笑说:“髻上杏花真有幸那个歌伎亦很有才情,随口应道:“枝头梅子岂无媒?”到了晚上,歌

3、伎美丽的身姿仍萦绕在赵扑的脑海,令他念念难忘,于是便吩咐值宿的老兵说:“你去把白天那个戴杏花的歌伎给我叫来老兵应承一声便走了,可过了半个时辰也不见回来,赵界又令人去催。那人还未出门,赵扑忽然神志清醒,大呼:“赵扑不得无礼!旋即又命人将老兵追回。这时,那个老兵从帐幕后走了出来,赵扑奇怪地问他:“你怎么在这儿?”老兵回答说:“我估计大人您过不了一个时辰,这个念头就会停止,所以虽接受了命令,其实我根本就没去请她。”老兵跟在赵扑身边的时间长了,深知他的为人。赵界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二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

4、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扑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河南巡抚叶存仁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下属们派船送行,却又报告说船坏了,需要维修,迟迟没有启程。直到夜半时分,船才开始缓慢前行。夜色中,一艘小船快速追了上来,船上载满了僚属们赠送的礼物。他们解释说,白天人多眼杂,恐怕损害了老领导的名声,所以才在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能闻之时,将礼物送来。叶存仁不好生硬地回绝,当即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

5、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他说得很明白,哪怕是舟行河中,又趁月夜,可避人耳目,可掩盖隐恶,却回避掩饰不了自己的良心,所以这些礼物是绝对不可能收的。当初东汉杨震面对学生以“暮夜无知者”为由送上的十斤黄金,愤然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的“四知”和叶存仁的“不畏人知畏己知”,都道出了慎独的一个关键,那就是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一个人要成为君子,一定要心有所畏。中庸里说慎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朱熹在注释中则强调“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工有了这种敬畏之心,才能抵挡住名利、地位、美色的诱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做到自警自省,洁身自好。明代学者方孝孺也

6、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所以做到慎独,必须戒惧知畏,内心知所惧怕,才能降伏住为所欲为的“心魔”,守住做人的底线,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戒谨慎微以内省自觉养善祛恶慎独之“独”,汉代大儒郑玄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他将慎独理解为慎其独居,即在个人独居独处之际,即使旁人看不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应合乎礼义规范,认真地慎守其内心。显然,郑玄将慎独的重点放在了行上,注重的是行为自律,尤其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君子要特别谨慎。而到了宋代,朱熹则将“独”解释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就是人家不知道、而只有你自己知道的隐秘、细微的东西,比

7、如一念之善,一念之恶,这也是独,作为君子也要特别谨慎。由此,朱熹把独的范围由外在的行为,扩大到了内心世界,“慎独”变成一个意识修养的问题。曾国藩是个特别重视慎独以修身的人,在他看来,慎独是修身的根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法,守身之先务也二在曾文正公家书中,他为我们记述了慎独的修养过程:“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财产,自己很羡慕。早晨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可耻,于是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会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

8、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非常羡慕。回来后,我在日记里写道,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卑鄙、下流。”一念之动,因为不符合君子的道德要求,就要加以批判,这正是慎独的功夫。明代名臣刘大夏也经历过这样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弘治二年(1489),刘大夏就任广东右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上任之初,按照惯例清查省府库藏,发现有一笔前任布政使没取尽的羡余钱。所谓“羡余”,是指正赋之外,通过加征杂税而征得的收入,不列财政库簿,是可供官员随意使用的“小金库二刘大夏命掌管仓库的吏员将这笔羡余钱记入官库账簿。库吏好意提醒他说:“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按照旧例这笔钱理应归新任布政使,这是多年形成的定

9、制。”刘大夏在官场多年,自然知道他所言不假,但内心又觉有些不妥,以致对库吏的提示,迟迟未作回应。沉默了好一阵儿,他忽然大声自责道:“刘大夏,你日常读圣贤书,立志堂堂正正,做个好人,怎么如今碰上非本分应得之财,就犹豫不决,乱了心志?实在有愧古圣先贤,不是大丈夫啊!”随后命令库吏将所有的羡余钱全部列入官账,自己则分文未取。如何进行意识的修养,在内心中做到慎独呢?朱熹给出的办法是:“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慎独的法门,是“审其几:什么是“几”?易经里讲,“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二“几”是刚刚开始动,是在

10、动与未动之间。所以,“慎独”实际上是要“慎”那个念头刚刚起来的时候。“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意思是,你的行为没有动,没有迹象,但你心里面的念头已经动了。人家不知道,但是你自己知道,就要慎重。怎么办呢?“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就是当念头起了,要像曾国藩和刘大夏那样,通过自省,将它遏制在萌芽状态。可见慎独之功的真谛,是人对内心世界的一种修养、一种检查,它并不假求于外,而是往复追问内心,因为人心才是真正隐暗幽微之处。戒欺诚意以良知保持表里如一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也讲到慎独,说慎独就是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11、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是意念真诚?就是不自欺,就好比我们闻到了难闻的味道,本能就会掩鼻躲避,看到帅哥美女,尽管表面上掩饰,内心还是会感到很愉悦。为什么?因为这是自然、本能的反应。所以诚其意就是真实地面对内心,把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而不要去欺骗自己。达到诚意、不自欺,是慎独的至高境界。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佩带一把宝剑出使晋国,途经徐国时,礼节性地拜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看到季札所佩带的宝剑时,脸上露出了羡慕的表情,嘴上虽然没说,但内心里十分想得到。季札因为有出使的任务,没有说什么就告辞走了。等到出使回来,返回徐国时,徐国国君却已不幸去世了。季札很后悔,于是解下佩剑献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跟随季

12、札的侍从见状忙小声提醒说:“这是吴国的国宝,不能作为赠礼送人的。”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君观赏我的宝剑,脸色里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但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正直的人是不这样的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季札于是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拜祭后将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飘然而去。因为心里许下的一个诺言,即使对方已经过世,也不肯欺心失信。季札的品德令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之为君子的典范。在季札死后,孔子还亲自为他题写

13、了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清初,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二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倾其所有,置办饭菜,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天色将晚,朋友告辞,王夫之依依不舍,本想多送一段路,然而自己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只能起身恭送朋友三步,郑重地说:“请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朋友拱手而别,走了十五里,忽然想起雨伞忘在了王夫之家里,又急忙往回赶。等他转回到王夫之家门口,看见王夫之还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心里默念着时间,以心相送。“我心送君三十里“,在朋友听来,不过是一句表示敬意的客气话,可对王夫之来说,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承诺。季札和王夫之,把慎独的诚意功

14、夫做到了极致,即使是了无痕迹的心诺也必信守,以免让良知遭受不安。明代的王阳明发展了朱熹的“独知说”,提出了“良知说”,认为“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所以慎独就是致良知。良知为人所共有,它包含了天赋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知善知恶,好善恶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元朝学者许衡不摘路边无主之梨,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我心有主”即是良知。致良知的慎独功夫,根本在于立诚,就是我们的内心相信我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就会表现出一个什么人的特质,然后别人会慢慢感受到,这叫“诚于中,形于外二通过慎独的修养,能达成一致的人格,不欺己,不欺人,内外统一,始终呈现出一个完整不割裂的真实的自我。一致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既能在内心影响自己,也能在外面去影响别人,结果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内圣而外王”。当然,每个人的出身、教育以及所处社会环境不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慎独的境界也会千差万别。但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我们心怀戒惧之心,努力反省自己的思想,纯正自己的心念,不断提高道德自觉性,就会越来越趋近于君子人格的目标,达到“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