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二轮专题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二轮专题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二轮专题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信息筛选(建议用时45分钟)一、【新高考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
2、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
3、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4、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
5、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膨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磔。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
6、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
7、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L(信息筛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
8、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答案】D【解析】A项,“仁”“义”不是多元文化的内核,也不是“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B项,“需保持平衡”错。C项,前一分句推理错误。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B.材料一所做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
9、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答案】A【解析】A项,条件关系不合逻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
10、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答案】A【解析】A项,旨在论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平衡性,材料三无此观点。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答案】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5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答案】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
11、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二、【原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新危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一系列全球性风险,呼唤人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识,并内在地要求人类按照一个命运共同体来行动。面对全球性风险,必须克服杷不同社会、民族、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整体的利益截然二分甚至对立起来的观念,自觉地认识到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真正把全球团结视为重要的伦理价值。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说明所有人、所有社会和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对它的应对,关系到全人
12、类共同的命运,可以说,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与各个国家的利益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在此意义上,对全人类利益的维护,同时也就是对各自国家利益的保卫。马克思曾立足人类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高远的社会理想,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习近平多次强调,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面对全球性风险,必须克服把“人的主体性”狭隈化的传统观念,要确立“人类主体”作为主体形态的共同体观念。近代以来,“主体性”成为哲学的重要观念,它构成了现代伦理现的重要思想基础。人们常理解的主体形态首先是“个人主体”,其次是“国家”
13、和“民族”等集体主体,这些主体形态无疑有其独立而重大的意义,但与此相比,“人类”作为主体形态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球性风险的凸显,要求我们扩大和丰富对人的主体性形态的理解并自觉地意识到:“人类主体”应该自觉地被把握为主体性的重要层面和样态,这是人类应对全球性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哲学前提。马克思曾经说,“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他把人的生命存在视为类存在物,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关于“人类主体”形态的自觉。马克思这一关于人的自我理解,为我们在面临全球性风险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伦理思想资源。面对
14、全球性风险,必须克服把特殊的价值与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自觉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出发,实现二者的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与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既有其特殊性和具体性,也体现和承载着人类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片面地把特殊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对立起来,我们就将无法真正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并将会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不幸的后果。面对如同新冠肺
15、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风险,如何协调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凝聚价值共识,已变得十分迫切。如果承认“人类主体”作为独立的主体形态的地位,那就意味着,人类主体的各个成员由于对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关切,应该分享并遵循共同的伦理规则和价值共识,只有在这种伦理规则和价值共识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应对种种全球性风险并保证全人类的安全。(摘编自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向度)6.(信息筛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世界形势要求人们遵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一系列世界性风险的伦理准则。B.马克思根据当时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提出了维护个人自由的伟大的社会理想。C.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
16、观念在世界流行,但人们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国家”和“民族D.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和共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须凝聚共同性,消除特殊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维护个人自由的伟大的社会理想”错误,这是对“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错误理解。马克思强调要达到的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C.“人们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国家和民族”错误,原文“人们常理解的主体形态首先是个人主体,其次是国家和民族等集体主体”,可知选项理解不全面。D“消除特殊性”错误,应是保持特殊性。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提出主张,有的放矢,显示出论说的现实意义。B.第二、三、四段都是先破后立,先否定错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