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1篇: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向我镇8个村都派驻了驻村工作队,首次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通过开展对贫困户的摸底建档立卡,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通过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帮扶,将“漫灌”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取得良好成效。但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贫困村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支柱缺乏,气候条件恶劣,生存资源匮乏,安居难、运输难、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求学难、求医难等7个“拦路虎”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生产生活。随着精准扶贫工
2、作的深入,由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驻村工作队缺乏服务手段;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普遍为零,“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三年时间内所有贫困户都要脱贫等等原因,必然出现贫困户是否能够稳定脱贫、走出“扶贫-脱贫-返贫”怪圈问题。建议:一是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在县属范围内对扶贫项目实行“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镇级报帐”的管理体制。其核心就是以村为基础,乡镇申报及实施项目,并且把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意见作为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否则,县级扶贫部门将不受理所申报的项目;二是实行驻村工作队“四个全程”。在坚持规划引领和发挥
3、贫困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等方式,实行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等扶贫项目资金“四个全程”管理,加大项目公开公示力度,有效提升驻村工作队行为能力和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精准扶贫和驻村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党的强农惠农富民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三是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一是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办法,重点整顿软弱涣散和处于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不断提高村支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为长效脱贫打下坚实组织
4、基础,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建设,注重短平快的特色产业,又要注重长期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有长期增收项目的结合。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扶贫龙头企业+农户”、村企合一、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等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对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通过银行支农再贷款,实行“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抵押,对基准利率扶贫贴息”政策,逐步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成本高的问题。四是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全程监管作用。围绕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报账、实施、监管、验收、绩效评价等重点环节,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全程监督作用
5、,从源头全面加强监督检查,切实避免“长官意志”,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公开扶贫项目申报条件,严格项目申报程序,切实做到对扶贫项目资金申报“最先一公里”和实施“最后一公里”全程接受监管,让精准扶贫充满活力,切实做到阳光扶贫、公正扶贫和精准扶贫,使所有贫困户真正脱贫。第2篇: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徽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形成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近年来,全省上下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创新机制,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巩固与扩大现有的扶贫攻坚成果,还需要进一步
6、强化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在攻坚克难、精准施策上下功夫。扶贫攻坚的成效与难题安徽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90.2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309万人,减少48L2万人。2016年,安徽实现103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二是贫困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195.7元增加到2015年的8915元,年均增长11.4%,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三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本公共服务
7、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近期,我们在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当涂县,滁州市定远县、阜阳市利辛县、六安市金寨县等地进行课题调研。调研发现,脱贫攻坚仍存在一些“硬骨头”,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破解:一是如何使用好扶贫资金?目前五级财政均设立了专项资金,加之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还有配套的项目资金,整体经费投入相当可观。然而,扶贫资金不是救济金,而是要投在好的项目上,让贫困户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来实现脱贫。但现实中,由于贫困户大都劳动能力有限,很难找到适合的项目,这就造成很多地区扶贫资金闲置在账上,形成“有钱难花”的尴尬。二是如何使脱贫项目落地生根?除适合贫困户的项目少之外,一些扶贫项目在设计之初偏理想化,导致“叫好
8、不叫座”。如金融扶贫工作在双向互动上存在脱节,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营利企业,本身对公益性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贫困户基于自身原因而对贷款兴趣不大,导致金融扶贫工作在一些地区难以进行下去。三是如何使脱贫效果更可持续?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扶贫项目的前景,这要求事先充分论证、事中即时跟进调整、事后妥善管理。如目前推广的“一村一品”项目,其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企业化的管理来保证项目持续性;被广泛推行的“光伏发电”项目,涉及建设、维护、管理等很多环节,也需要企业化运作。在当前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匮乏、管理机制仍较落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还是一大难题。破解难题的
9、思路与对策破解上述三大难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筑牢自我提升、集体带动与政府兜底这“三重保障”。同时,要创新机制,努力实现政府投入扶贫资源的产出率和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的“两个最大化”。做强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自我提升是脱贫工作最为理想的模式,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财政补贴资金,为贫困户提供“菜单式扶贫”,如支持他们养猪、种菜等。当贫困户无法实现自我脱贫时,集体的带动作用便至关重要。做强集体经济的重点在于以村集体为引导,在扶贫专项资金与贫困户之间架构“中介载体”,实现产业化扶贫和公司化运营。目前各地的“一村一品”“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项目,基本上都是利用其做强集体经济,将“蛋糕”做大,
10、并在分配时偏重贫困户,从而增强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再造血”功能。尊重经济规律,引导资本下乡。脱贫攻坚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各级政府为脱贫攻坚提供“第一推动”和兜底工作义不容辞。但在未来的脱贫保障体系中,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多的是承担政策和法律规则提供者的角色。具体而言,在资金投入上,可将扶贫专项资金作为入股、入伙资金,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以贫困户为股东,通过打造特色产业项目而产生的收益,进一步将收益分红给贫困户,最终以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特色旅游业等来解决扶贫项目难落地、扶贫资金难落实的问题。在资金保障上,创新担保方式和发展“三农”保险业务。实行“贴改保”,即聚零为整,将上级政府划拨的扶贫贷
11、款贴息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担保基金或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为贫困户提供担保或者提供缴纳“三农”保险,提高对扶贫产业的保费补贴率,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抗风险功能。加大权责下放,促进部门协调。县、乡两级政府更能精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让县、乡两级政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提高针对性与创造性。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主体较多,政府应在其中“穿针引线”,加强扶贫办、财政局、农发委、金融、农业、土地等部门的联系,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合理配置各部门的权责利,减轻各参与单位的负担与成本。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先行先试。对于那些理论上合理、实践中可行的地方性扶贫创新举措,应有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在一定范
12、围内先行先试。如针对部分贫苦户的行为能力、信用状况等不符合银行标准版授信资格的问题,可否通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增信的方式加以解决,等等。在具体操作中,政府可通过采购社会服务等方式引进一些中介机构,如聘请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对扶贫项目的可行性、合法性等核心问题进行论证,出具相关意见,并鼓励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的运作全程,以增强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信任度,增强扶贫项目的科学性。健全监督制度,实行严格考核。2015年,安徽省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严防资金“跑冒滴漏”与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对未能完
13、成年度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县(市、区)在评先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这些举措与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效果。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监督与考核等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并加大执行力度。第孑篇: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在苍溪县的调查,结合对全省88个贫困县的比较分析,当前各地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上积极性很高、干劲很足,但在如何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从“灌”到“滴灌”上,还有六个方面的共性问题需要重视研究。1 .解决识别误差和处于贫困边缘的困难群体问题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是基础。按照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标准识别
14、和确定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既公开透明又简便易行,但在实际筛选统计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入户调查误差带来识别偏差。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大多有“藏富”心理,仅靠短时间的入户调查,难以对农村家庭收入完全摸清,调查统计人员对数据的采集和在对数据真实性的确认上手段有限,不一定能做到完全精准。加之还有少数群众有争当贫困户思想,有的农户在识别前将子女与父母户口分开,导致收入微薄的老年贫困户增多;二是群众平均主义心态造成人为“漏统”现象。部分地区评定贫困户,群众认为拿了低保再评贫困户,是“骑了双马”,部分基层工作不细致、把关不严,导致部分贫困户被“漏统”;三是处于贫困线临界值之上的农户,因病因灾
15、极易返贫。从抽样调查情况看,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迈过2736元的农户仍占到近2队这类群体无法直接享受精准扶贫带来的政策红利,抗灾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演化成为相对弱势群体。2 .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来临,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空心化”。目前,农村人口普遍向外流动,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的缺乏,已难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带来“低收益”。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粮、养猪等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农
16、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很难直接从传统农业中获利。加之贫困山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大量“空壳”现象,造成贫困村土地流转价格低,贫困户获得的收益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带来“奔康难”。部分贫困乡镇、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当地老百姓以“垮垮房子烂泥路,乱七八糟无人顾,乌鸡凤凰都外飞,男人难以娶媳妇”的顺口溜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环境。3 .扶贫攻坚参与性不强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调研中发现,目前社会和群众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期望值过高,不少人单纯认为脱贫奔康只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为有效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最大值,必须正视主导性、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研究破解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乡(镇)、村党组织引领带富能力不足的问题。乡镇干部任务繁重,承担多个角色,既是组织领导者,也是具体实施者,既牵一条线,也管多个面。有的边远乡镇还因工作人员流动快,难以保证扶贫攻坚力量。个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