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发热.ppt(5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发发 热热(fever)本本 章章 内内 容容l概述概述l发热的病因和机制发热的病因和机制l发热的时相发热的时相l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l发热的防治发热的防治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正常体温正常体温l直肠:直肠:36.537.5l口腔:口腔:36.337.3l腋窝:腋窝:36.037.0正常体温调节基本机制示意图正常体温调节基本机制示意图POAH调定点调定点深部温度深部温度感受器感受器外周温度外周温度感受器感受器汗腺汗腺外周血管外周血管骨骼肌骨骼肌散热散热产热产热平衡平衡整合器整合器感感 受受 器器效效 应应 器器体温的升高就是发热?体温的升高就是发
2、热?36 40 发热(发热(fever)fever):机体在:机体在致热原致热原作用下作用下,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引起的引起的调节性体调节性体温升高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超过正常值的0.50.50 0C C。注意:(注意:(1 1)发热)发热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2 2)发热时无体温调节障碍)发热时无体温调节障碍月经前期月经前期体 温 升 高体 温 升 高 (0.50C)生理性生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病理性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应激应激3737正常正常发热发热37Set poi
3、ntBT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37过热过热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失衡或调节障碍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失衡或调节障碍引起的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其程度可超引起的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其程度可超过体温调定点。过体温调定点。l 散热障碍:中暑、先天性汗腺缺乏散热障碍:中暑、先天性汗腺缺乏l 产热过多:甲亢、癫痫大发作产热过多:甲亢、癫痫大发作l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下丘脑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下丘脑损伤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无致热原(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致热原调定点无变化调定点上移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体温可较高,有热限物理降温对抗致热原病因发病机制效应防治原则 过热 发热第二节第二节 发热的
4、病因和机制发热的病因和机制外致热原外致热原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发热发热产内生致产内生致热原细胞热原细胞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激活激活产生和释放产生和释放致热原致热原一一 、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概念: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l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体、疟原虫等l体内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体内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l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l含内毒素(含内毒素(ET),其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其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l生物学特性:生
5、物学特性:(1)分子量大)分子量大(2)耐热性高:)耐热性高:160干热干热2h灭活灭活(是血液制品和(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3)致热活性高)致热活性高(4)易产生耐受)易产生耐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菌)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G+)菌)菌l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l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致热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致热病病 毒毒致热成分:包膜致热成分:包膜l脂蛋白脂蛋白l血凝素血凝素SARS病毒病毒体内产物体内产物l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抗体复合物: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狼疮等l
6、类固醇:苯胆烷醇酮(不引起动物的发热类固醇:苯胆烷醇酮(不引起动物的发热反应)反应)二二 、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EP)概念: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升高的物质。产产EP细胞细胞l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l内皮细胞内皮细胞l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肿瘤细胞肿瘤细胞l其它细胞其它细胞EP的种类的种类l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IL-1)l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l干扰素(干扰素(IFN)l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6(IL-6)IL-1l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和释放的多肽类物质单核
7、巨噬细胞等合成和释放的多肽类物质l致热作用强,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致热作用强,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l不耐热,不耐热,70 30min失活失活l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TNFl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蛋白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蛋白l两种亚型:两种亚型:TNF- 和和 TNF- l致热作用较强,也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致热作用较强,也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l不耐热,不耐热,70 30min失活失活l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IFNl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肿瘤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肿瘤l亚型多,其中亚型多,其中IFN- 和和 IFN- 与发
8、热有关与发热有关l不耐热不耐热l反复注射产生耐受反复注射产生耐受IL- 6l多种细胞都可产生多种细胞都可产生l由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1KDlET、IL-1、TNF等都能诱导其产生和释放等都能诱导其产生和释放l环加氧酶抑制剂可阻断其作用环加氧酶抑制剂可阻断其作用l致热作用较弱致热作用较弱三三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一)体温调节中枢l正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视前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POAH)冷敏神经元:促进产热冷敏神经元:促进产热热敏神经元:促进散热热敏神经元:促进散热l负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腹中膈、弓
9、状核)(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l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l通过终板血管器(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区):区):视上隐窝上视上隐窝上方,紧靠方,紧靠POAH,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l通过刺激迷走神经通过刺激迷走神经(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POAH正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EP 脑腹中膈区(脑腹中膈区(VSA)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中心体温中心体温l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PGE)lNa+/Ca2+比值比值l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cAMP)l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l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三
10、)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 正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PGE)EP性发热的同时脑脊液中性发热的同时脑脊液中PGE2明显明显 PGE2直接灌注脑室时引起发热,且呈量效直接灌注脑室时引起发热,且呈量效依赖关系依赖关系 引起体温升高的潜伏期比引起体温升高的潜伏期比EP短短 环氧合酶抑制剂对环氧合酶抑制剂对IL-1、IL-6及及TNF性发热性发热具有解热作用具有解热作用 PGE2影响温敏神经元的放电性质与影响温敏神经元的放电性质与EP相似相似NaNa+ +/Ca/Ca2+2+比值比值q脑室内灌注脑室内灌注Na+时体温时体温 ,灌注,灌注Ca2+时体温时体温 q降钙剂(如
11、降钙剂(如EGTA)灌注时体温)灌注时体温 ,且脑脊液,且脑脊液中中cAMP明显明显 q预先灌注预先灌注CaCl2可阻断可阻断EGTA的致热作用,同的致热作用,同时也抑制脑脊液中时也抑制脑脊液中cAMP EP下丘脑下丘脑NaNa+ +/Ca/Ca2+2+ cAMP 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cAMP)外源性外源性cAMP脑内注射引起发热,潜伏期较脑内注射引起发热,潜伏期较EP明显为短明显为短 外源性外源性cAMP的中枢致热作用可被磷酸二酯酶抑的中枢致热作用可被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增强,被磷酸二酯酶激活剂或腺苷酸环化制剂增强,被磷酸二酯酶激活剂或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减弱酶抑制剂减弱
12、在某些发热激活物、在某些发热激活物、EP及及PGE引起的发热时,引起的发热时,脑脊液脑脊液cAMP明显明显 ,且与发热效应呈正相关,且与发热效应呈正相关 过热时过热时cAMP不发生明显改变不发生明显改变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H)lIL-1、IL-6刺激下丘脑刺激下丘脑CRH释放释放 l中枢注入中枢注入CRH引起体温升高引起体温升高 lCRH单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和CRH受体拮抗剂阻断受体拮抗剂阻断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l作用于作用于POAH、OVLT介导发热介导发热 l刺激棕色脂肪组织引起发热刺激棕色脂肪组织引起发热 l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
13、合成与释放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热限:热限: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是机体调节体温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是机体调节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升高的自我限制。l精氨酸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l黑素细胞刺激素黑素细胞刺激素l膜联蛋白膜联蛋白A12. 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产产EP细胞细胞EPs调定点调定点 产热产热 散热散热 发热发热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介质:体温调节介质: 正调节正调节/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发热发病学示意图发热发病学示意图交感
14、交感N运动运动N四四 、发热的时相、发热的时相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调定点调定点 中心体温中心体温热代谢特点:产热热代谢特点:产热 散热散热 体温上升体温上升临床表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鸡皮疙瘩临床表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鸡皮疙瘩2.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高温持续期(高峰期)调定点调定点中心体温中心体温热代谢特点:产热热代谢特点:产热散热散热 (在高水平上)(在高水平上)临床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临床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3.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调定点调定点 中心体温中心体温热代谢特点:产热热代谢特点:产热 散热散热 体温回降体温回降临床表现:皮
15、肤潮红,出汗或大汗临床表现:皮肤潮红,出汗或大汗一、代谢的变化一、代谢的变化 体温每升高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基础代谢率升高13%第三节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代谢和功能的改变糖代谢糖代谢糖原分解糖原分解,血糖,血糖 ,乳酸,乳酸脂肪代谢脂肪代谢脂肪贮备脂肪贮备,分解,分解 , 酮体酮体 , 消瘦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分解 ,负氮平衡,负氮平衡水、盐及维生素代谢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体温下降期:脱水,体温下降期:脱水,Na+ ,维生素消耗增多,维生素消耗增多二、生理功能的改变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烦躁、幻觉、嗜睡、头痛,高热惊厥烦躁、幻觉、嗜睡、头痛
16、,高热惊厥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血温刺激窦房结血温刺激窦房结交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心率心率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血温血温 、酸性代谢产物、酸性代谢产物 呼吸中枢兴奋,呼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吸加深加快 加强散热、呼吸性碱中毒加强散热、呼吸性碱中毒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 消化液分泌消化液分泌 胃肠蠕动胃肠蠕动三、防御功能的改变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提高抗感染能力提高抗感染能力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是机体的防御反应第四节第四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有利有弊(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有利有弊(二)发热的处理原则(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1. 对一般性发热(对一般性发热(40 )病例)病例2.心脏病患者心脏病患者3.妊娠期妇女妊娠期妇女(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病因解热:治疗原发病病因解热:治疗原发病2.发病学环节解热发病学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