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省是军史、军工、拥军大省,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一是基础比较雄厚。形成了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通用航空、商业航天、光电子信息四大领域为重点,以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基地为载体,以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为平台,以武船双柳基地等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人才技术优势明显。二是发展态势良好。军地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信息交流不断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速推进。在“军转民”方面,三江航天成功完成国内首次商业发射;“民参
2、军”方面,高德、依讯电子、长盈通光电等一批民企积极参与军品研发和生产。三是产业规划契合。拥有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北斗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优势,在光通信、光显示、红外传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些都为我省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了空间。但是,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方面也存在短板:一是规模不大、布局分散,整体实力偏弱,深度融合不够。二是“军转民”还存在政策障碍。三是“民参军”资质门槛较高。“军工四证”办理流程复杂、周期长;“民参军”企业也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为此,建议:1 .在“融”字上做文章,加快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设立省、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
3、军地双方定期或不定期沟通协作机制,统筹规划并协调解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出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统筹考虑军民需求,加强基础建设领域的军民融合,特别是加强空域的分类管理和低空开放。将加强战备与应对公共危机等军民协同能力建设纳入军民融合范畴,整体推进。加强军队社会化保障体系的融合创新,通过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实现更深度的军民融合。2 .在“新”字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尝试军工自转、校企联转、院所自转和“民参军”等多种军民融合模式,制定军民融合人才政策,出台军工院所科技人员兼职和离岗创业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建立与
4、重点军工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畅通的工作协调机制,支持将民用先进关键技术引入军品研发,鼓励“民参军”企业参与军用标准编制,推进民企优势技术成果向军品转化。3 .在“统”字上下功夫,搭建共享性的军民融合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机构创建军民兼容的国家重点试验室、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在重点领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产品需求及政策信息发布平台,指导企业找准市场和方向;支持建立与军民融合发展相关的创新型中介服务体系;打造综合性的军民融合融资平台,鼓励专业银行成立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机构,设立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探索建立军民融合股权交易。指定相关部门对口协调各类参军企业的军品免税、资质认证、研发补助、项目申报等。4 .在“深”字上见成效,开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选取具有较大规模和良好发展前景的航天航空、信息安全、北斗导航、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利用市建设长江新城、新区的契机,高起点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构建完整的功能配套区和畅通的物流网络。建立统一的军民融合园区服务机制,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