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大城》感悟与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大国大城》感悟与分享.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读大国大城感悟与分享我分享的书是复旦大学陆铭教授所著的大国大城,这本书是我之前学习城市规划时所读,正巧这次委员读书活动的推介书目里也有它,所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这本书中收获的一些知识和思考,也希望大家能我的分享中收获获得一些启发。本书主要以城乡和区域发展视角研究中国的城市化,是作者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怎样发展的观点集合。其主要提出了三个观念:一、大国大城,大有大的好处。作者从欧债危机出发,阐述了统一的大国能够降低其内部各种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这是欧洲小国求而不得的优势,如果生产要素能够充分流动,区域间分工与合作,资源要素聚集于大城市,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和产生最大效益。其次大城市有集聚效
2、应。一方面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使得市场扩大,也更加细分,生产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收入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大城市由于其庞大且集中的规模,使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的边际成本更低。再次根据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趋势,大城需要更大。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某些产业,存在较强的规模效应,生产要素的集聚可以使高技术的劳动力和企业产生知识的外溢性,加快技术进步,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被打破。最后对比国际经验,大城需要更大。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人口积聚落后于经济积聚。作者用可视化图表显示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聚集程度均远远高于中国,作者进而认为与中国的人口聚集程度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不仅低于欧美的发达国家,也低
3、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际。二、大国大城,“更大的城”是解决当前经济、交通、污染等发展“大问题”的出路。关于经济,作者认为大城市能够方便其中的市民相互交流学习,有助于劳动者提升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入,从而推动人的城市化。同时大城市巨大而细分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飞机),技术创新(任何细微的市场都有足够的需求),从而达到产业升级。对于大城市病,作者认为大城市交通拥堵,不是因为人口太多,而是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公共交通的不发达,作者认为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良药,同时应改善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集中市中心的情况,避免职住分离,合理布局绿化,可以有效解决交通拥
4、堵。对于大城市的污染问题,作者认为城市污染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通过工业的迁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解决,如欧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产业发展先升后降,目前已经得到大幅改善。同时作者认为,大城市因为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更高,人均能源消耗也更低,能进一步降低污染。进而作者认为城市的人口承载极限是个伪命题,各种制约城市人口增长的因素都可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技术管理的进步而不断调整,自会达到平衡状态,故而对大城市人口无需刻意控制。三、大国大城,中国发展大城市正当其时。作者认为中国发展大城市正当其时。一方面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逐步转向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规模效益不断自我强化,经济的集聚
5、程度和城市的最佳规模在不断的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不尽快铺平城市化的道路,加快农民进城的速度,那么随着产业进一步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外迁,早晚还是要进城的农民将错过这个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只能从事那些及其不能取代的低技能工作。对于目前发展大城市的阻碍,作者认为应该改革当前的政府绩效考核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建设用地制度和融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按照市场化配置自由流动,发挥最大增长效率。四、阅读收获与启示。本书出版于2016年,通过阅读这本书,以及近几年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观察,我主要有以下收获:一是城市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6、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一直探索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才能让城市得以更好的发展。书中关于消除地方GDP考核造成的市场资源错配,以及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人口城市化缓慢等思想,正契合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符合各地实际的政府考核政策出台,不再唯GDP论英雄,各种阻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正在被破除,经济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国家经济体制更加开放更加公平。二是城市发展应多一些“底线思维”。虽然城市和经济总有聚拢的趋势,但大城市是否能无限制的扩张,却要打一个问号。作者在分析时强调我国的人口聚集程度低
7、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对当前单一大城市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没有过多研究,在城市发展上我们应该多一些“底线思维”,水、土地等资源的硬约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同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资源在非理性的聚集后总会迎来“明斯基时刻”,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控。三是效率和公平不是选择题,平衡才是关键。在书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人口大部分集中于沿海大城市,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大农场模式,通过这种城市格局来达到经济发展效率的最大化。但效率的另一边站着公平和安全,作者在书中用进入大城市后人均GDP的提高和个人技能的提升带动收入提升,但却忽略了人们拥有生产资料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
8、。同时,从此次上海疫情我们也能看出大城市面对系统性、全局性风险时的脆弱性,大城市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在减弱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耐力。可见书中阐述的大国大城状态过于理想,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其存在价值,中国之大,多样化的城市形态才是常态。四是善用城市的规模效应。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存在多个方面。从工业和服务业方面来说,同一产业链的聚焦能够使生产要素流动成本更低,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高技术劳动力的聚焦使生产知识外溢,从而加快技术进步,加速地区的产业技术升级。同时巨大的人口规模使得市场得以细分,生产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收入都将得到提高。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来说,人口的聚集能降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运行成本,使市民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