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0341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例析古诗词:十大辩证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

2、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

3、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

4、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3、疏密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

5、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4、动静客观

6、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

7、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一一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5.浓淡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T“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

8、;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6.雅俗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蹦,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

9、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7、巧拙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

10、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8 .曲直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爰的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

11、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9 .隐现“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

12、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10、离合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