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管理.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管理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管理是通过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报警管理体系,对应有报警正确响应,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手段。根据当前存在的报警有关主要问题与问题存在的原因,应系统考虑优化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管理的对策。1、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维护、管理人员开展报警管理知识培训根据不同部门、专业和工作分工的需要,由各分管负责人牵头做好各级各类人员的报警管理知识培训,以便能够做好检测报警装置设置、管理、接到报警后及时安全处置。如果操作人员对突发情况下的处理手段不到位,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响应不清楚,无论设置多么可靠、准确的检测报警,无论再充足的响应时间,也无法保证装置平稳安全的
2、运行。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应定期进行,包括根据书面操作程序进行训练并定期审查,以证明所有操作人员都能安全完成报警所触发的特定要求的任务,包括接到报警后的精神压力、正面情绪训练。2、设置精准、优先级正确、报警值合理的检测报警装置由生产分管负责人采用HAZOP和结构化研讨方法,组织生产、工艺、设备、仪表、安全等各方面人员进行论证,以标准规范要求为基础,消除不必要报警设置,确定必须应该设置的可燃、有毒气体泄漏安全报警,统筹考虑工艺报警,正确划定优先级,合理确定报警值,按照不同装置、级别,确定不同报警声音、颜色,切忌因随意设置而导致报警泛滥,使其不超过操作人员的承受能力。同时,正确认识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重
3、要性,为确保系统功能安全、可靠,将其独立于基本控制系统进行设置,使得基本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或非正常停用时,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仍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与人工干预一起完成一级独立保护层消除风险的功能。3、做好检测报警装置安装和维护管理由生产或设备分管负责人组织,设备管理部门牵头,规范确定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的数量、探头位置、报警器覆盖范围;正确安装报警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将报警信号发送至有操作(值班)人员常驻的控制室、场所进行报警;独立设置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的蜂鸣器;对检测报警装置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校准;对于室外的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要做好防护;接到报修后,对检测报警装置
4、尽快组织修复;参与联锁使用的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应区别于常规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按联锁单元对待。4、做好报警投用管理由生产分管负责人组织,生产管理部门牵头,确定报警的目标、原则及策略;建立检测报警装置台账;编制全厂性和各装置、各部位的可燃、有毒气体检测器检测点布置图;检查报警信号是否发送至有操作(值班)人员常驻的控制室、场所进行报警;操作人员及时、安全控制过程(如:调整工艺参数、通过对讲机通知外操调节操作)或停启设备、停车,并对报警及处警情况全面记录;将存在故障的检测报警装置第一时间报告给设备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审核、分析在役检测报警系统的合理性,适时优化。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器检测点布置可视化方面
5、,据说惠生(南京)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中Y控制室大屏幕上,安全生产流程和全厂区580台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检测点分布位置一目了然,一旦发生报警,可第一时间显示发生地点,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上述报警及处警情况全面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报警的具体位号和位置,报警时间,报警原因分析,采取的处理方法,恢复至正常操作的时间。生产车间应每天汇总各个岗位的报警记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一起每周或每两周对不能接受的报警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实施必要的优化变更。还可以将每天汇总的各岗位记录情况,制成饼图、平均报警率、最大报警率、ToPIo报警等,对全年装置报警优化成果进行分析,适时总结并制定未来的安全运行和管理计
6、划。5、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报警管理水平除了固定式报警仪,现在逐步开始在化工企业应用的一种互联移动式气体检测预警仪,主要应用于危险场所检修、施工、动火、抢险等环境。该产品集传感检测技术、无线信息传输技术等技术于一身,解决了对作业环节的时时监控(包括气体检测、现场摄录像、及时传送信息),尤其实现了受限空间内外的信息互联,成为这款产品的最大亮点。此外,现在有一种叫做气云成像(GCI)系统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立体式探测方式,利用专有的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独创的探测算法、以及大数据存储与传输技术,可在泄漏早期迅速发现并辨识泄漏物质,测量泄漏气体相对的体积及浓度,实时显示泄漏气体羽流轨迹。该技术既是对传统点式、线式、红外探测和手持式人工巡检存在漏洞的进一步安全防范,又是对传统检测手段的迭代升级。相比传统手段,气云成像(GCI)系统范围广、发现早、速度快、成像准;可协助人员尽快找到泄漏点,及时采取正确处置。该系统目前在国际上已应用于石化行业。业内应更多地研究和探索通过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采集与集成、云数据共享、预警分析、预警互联,利用配套终端,让身处不同部位的人员甚至设施及时作出安全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