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座谈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座谈发言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座谈发言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以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为特征的生态低碳农业,能大幅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受到关注。农业具有“绿色”属性和多重功能,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也有助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然而,当前很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农户被锁定在石油农业发展模式上,单纯依靠其自身难以打破路径依赖,转向发展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与高碳汇的生态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企业拥有较多的高质量生产要素,
2、具有较强的减排固碳增汇潜力;另外,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主体,有较强的联农带农能力,可以助推小农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入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创新创业活跃的市场主体,农业企业可以感知到新的市场机会,但由于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需要投入大量前期成本,而当前生态环境市场的发育还不完善,生态低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叠加造成农业企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着高风险和较低的短期收益,导致企业的动力不足。此外,企业向生杰低碳转型也受到自身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的约束,部分企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能力欠佳。因此,应坚持政策
3、激励与市场引导双轮驱动,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让其成为引领和驱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领头雁”和新动能,以持续提升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速度与质量。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上的农业种养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优质服务,降低成本,推动形成完整的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应给予相关企业绿色补贴、生态补偿、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应完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让企业能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正外部性内部化。要将农耕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构建支撑绿色生杰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等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双碳
4、”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从而增强其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能力。还要放大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为高质量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助推企业持续提升绿色竞争力。坚持绿色规划,重塑乡村的“诗意人文”。乡村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寄托着古今的乡愁。如何以崭新的姿态展示乡村的悠远古韵,重在规划。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带着敬畏解读乡村,着力传承浸润在乡村千年生命里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忠孝仁义、讲信修睦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建筑、宗族、民俗等独特文化;用艺术灵感活化乡村,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尊重原生自然环境,保护重塑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因地制宜巧妙设计
5、,营造“一户一景致、一村一画卷”的诗意田园;用工匠精神发展乡村,尊重村民需求,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绿色低碳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优质舒适的宜居环境,让文脉有寻根之处,乡愁有守望之地。加强绿色治理,再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幽幽绿水不再清澈,绵绵青山日渐荒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凝聚环保共识,形成党群合力,以乡村绿化、河沟清淤、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为重点,综合整治乡村环境,打响青山绿水保卫战。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带动引领村民自觉成为低碳生活的践
6、行者、生态农业的建设者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者。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同发力,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坚决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产业政策的门槛立起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杰环境准入清单,筑牢生态屏障,让乡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创新绿色模式,引来乡村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乡村经济发展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发展模式:一是打造“生态+农业”,推动种养结合、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保障与溯源体系,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二是打造“生态+文旅”,突出“一村一品”主题,探索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突出“一线一韵”主题,打造集乡村漫游、观光文旅、休闲农业、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精品线;突出“连线成片”主题,实现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三是打造“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大旅游产业等协同发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