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医大神经病学应试指导07脊髓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一医大神经病学应试指导07脊髓疾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七章脊髓疾病【教材精要】一、概述(一)解剖结构1 .外部结构: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全长42-45cm,占据椎管上2/3,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与此相对应,脊髓也分为31个节段。包括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概段5对,尾神经1对。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的脊椎高。脊髓呈微扁圆柱形,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两个膨大部分,颈膨大相当于CsT2节段,腰膨大相当于Li-Sz节段。腰膨大以下逐渐细削为脊髓圆锥,“马尾”由L2至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2 .内部结构:脊髓在横切面上可见由白质和灰质组成。灰质主由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组成,白质主要由上下行传导束及大量的胶质细胞组成,包绕在灰质的
2、外周。(1)灰质包括灰质连合、前角和后角,在C8L2及S2-4节段有侧角。前角细胞为下运动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组成前根,支配有关肌肉;后角为感觉神经元,接受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传递感觉冲动。C8Lz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纤维经前根、交感神经径路支配和调节内脏、腺体功能。(2)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束组成。下行传导束主要包括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等;上行传导束主要有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薄束、楔束等。3 .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有三个来源:(1)脊髓前动脉,起源于两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前正中裂下行,分出沟动脉供应脊髓横断面的
3、前2/3区域。(2)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同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左右各一根,沿脊髓全长的后外侧沟下行,分支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后1/3。(3)根动脉,脊髓各段分别接受颈部椎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骼腰动脉和骼外动脉的分支,沿神经根进入椎管并分为前后两股,分别与脊前动脉和脊后动脉吻合。(二)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1 .感觉障碍(1)后根损害:支配相应皮节出现同侧浅深感觉障碍。(2)后角损害:支配的相应皮节出现同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3)中央管附近扳害:病变产生双侧对称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4)侧索损害:表现对侧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减
4、退或消失,深感觉保留。(5)后索损害: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同侧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2 .运动障碍(1)侧索损害:脊髓侧束损害导致病变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前角损害:常导致支配受损节段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键反射消失。3 .脊髓半切损害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保留。4 .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受损节段以下运动隙碍、感觉隙碍、大小便隙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呈现脊髓休克,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5 .脊髓主要节段损害的临床表现:(1)高颈段(G4):损害节段以下
5、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伴枕或后颈部疼痛。C35节段损害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同侧面部外侧痛温觉丧失,副神经核受累影响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耸肩及转颈无力。病变波及后颅凹,可引起延髓和小脑症状。(2)颈膨大(C5T2):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肩部及上肢可有放射性根痛,括约肌隙碍。C7-Ti侧角受损可产生同侧Homer征。(3)胸髓(T3T2):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尿便障碍。(4)腰膨大(Ll-S2):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
6、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尿便障碍。(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不出现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出现性功能障碍及真性尿失禁。(6)马尾:马尾病变与脊髓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但症状和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性,多见明显的根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尿便障碍常不明显或较晚出现。二、急性脊髓炎(一)概念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木病的病因不清,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本病能波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以胸髓(T3-5)最常见。(二)临床表现1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7、transversemyelitis)(1)急性起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2)病前感染史,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3)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休克期多为24周。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征,肢体肌力由远端逐渐恢复。(4)感觉隙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5)自主神经功能隙碍:早期尿便潴留,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后期自主排尿,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损害平面以下无汗或少汗、皮肤营养障碍等症状。2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上升,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甚至导致死亡。3 .脱髓鞘
8、性脊髓炎多为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进展较缓慢,病情常在13周达到高峰,多为不完全横贯性损害。(三)辅助检查1 .腰穿压颈试验通畅。CSF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2 .电生理检查下肢SEP波幅可明显减低;MEP异常;肌电图呈失神经改变。3 .MRl典型显示病变部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病灶,呈TI低信号、T2高信号。(四)诊断根据急性起病,迅速进展为脊髓完全横贯性或播散性损害,常累及胸髓。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隙碍。结合脑脊液和MRI检查可以确诊。(五)鉴别诊断急性脊髓炎
9、需与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脊髓出血等疾病鉴别:(六)治疗主要包括减轻脊髓损害、防治并发症及促进功能恢复。1 .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球蛋白;抗生素治疗。2 .加强护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3 .早期康复训练。三、脊髓压迫症(-)概念脊髓压迫症是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脊髓受压的综合征,进行性出现脊髓半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可受累。(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肿瘤:常见,约占1/3以上。炎症脊柱外伤脊柱退行性病变。2 .发病机制:脊髓受压早期可得到代偿,神经传导径路并未中断,不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急性压迫通常无充分代偿时机,脊髓损伤严重;慢性受压可能充分发挥
10、代偿机制,损伤相对较轻。(三)临床表现1.急性脊髓压迫症进展迅速,常于数小时至数日内脊髓功能完全丧失,多表现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脊髓休克。2,慢性脊髓压迫症病情缓慢进展。通常可分为三期: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完全受压期。(1)神经根症状: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2)感觉障碍: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晚期表现脊髓横贯性损害。(3)运动障碍:一侧锥体束受压引起病变以下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双锥体束受压初期双下肢呈伸直样痉挛性瘫,晚期呈屈曲样痉挛性瘫。(4)反射异常:受压节段后根、前根或前角受累时出现病变节段键反射减弱或消失;锥
11、体束受损出现损害水平以下键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5)自主神经症状。(6)脊膜刺激症状:多因硬膜外病变引起,表现脊柱局部自发痛、叩击痛,活动受限。(四)辅助检查1 .脑脊液检查压颈试验可证明椎管梗阻,椎管严重梗阻时CSF蛋白一细胞分离。2 .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平片:可发现脊柱病变。CT及MRI:MRl能清晰显示椎管内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边界等;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梗阻界面。(五)诊断1 .明确脊髓扳害为压迫性或非压迫性;2 .确定受压部位及平面,髓内、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病变;3 .最后确定压迫性病变的病因及性质。:(六)鉴别诊断主要与急性脊髓炎及脊髓空洞症鉴别。(七)治疗1 .脊髓压迫症的治疗
12、原则是尽快去除病因,可行手术治疗者应及早进行,急性脊髓压迫更需抓紧时机减压,如硬脊膜外脓肿应紧急手术并给予足量抗生素,脊柱结核在根治术同时抗痔治疗。2 .瘫痪肢体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四、脊髓空洞症(-)概念脊髓空洞症是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病变多位于颈、胸髓,亦可发生于延髓,称为延髓空洞症。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引起的综合征。(二)临床表现1 .本病通常在2030岁发病,男女比例3:1。2 .典型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隙碍等。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肌束颤动、肌张力减低和腱反射减弱,空洞水平以下出现锥体束征,病变侵及
13、C8-T1侧角交感神经中枢出现Horner征。3 .关节痛觉缺失可导致神经源性关节病即夏科关节。4 .延髓空洞症辈CT扫描发现空洞可确诊。(五)鉴别诊断洋葱皮样痛温觉缺失,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周围性面瘫等。()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MRl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空洞位置、大小和范围,是否合并AmOkLChiari畸形等,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应用延迟脊髓CT扫描可显示高密度空洞影像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隐性脊柱裂、颈枕区畸形等。(四)诊断根据青壮年期发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无力和肌萎缩、皮肤和关节营养障碍等;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MRl或延
14、迟CT扫描发现空洞可确诊。(五)鉴别诊断本病须与脊髓内肿瘤、颈椎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脑干肿瘤等疾病鉴别。(六)治疗本病进展缓慢,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五、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一)概念脊髓亚氨联合变性是维生素B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二)临床表现1 .多在中年以上起病,男女无明显差异。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缓慢进展,发病前患者可出现贫血等症状。2 .临床表现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病理征常为阳性,晚期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隙碍。3 .常见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也可能减退。(三)辅助检查1 .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显示巨细胞低色素
15、性贫血。2 .血清维生素B2含量降低。3 .注射组织胺作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胺性胃酸缺乏。4 .MRl可示脊髓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多数有强化。(四)诊断根据中年以后发病,脊髓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受损症状体征,合并贫血,Vit.B12治疗后神经症状改善可确诊。(五)鉴别诊断注意与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及神经梅毒等鉴别。(六)治疗1 .药物治疗大剂量Vit.Bi2治疗。Vit.B2500-IOOOugd,肌肉注射,连续24周;然后每周23次;23个月后改VitB2500ug口服,2次d,总疗程6个月;Vit.B2吸收隙碍者需终生用药。贫血病人同时给予铁剂如硫酸亚铁。2 .病因治疗萎缩性胃炎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或饭前服稀盐酸合剂,给予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3 .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辅以针刺、理疗及康复疗法等。六、脊髓血管病脊髓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及血管畸形三类。(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心肌梗死、心搏骤停等引起严重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梅毒性动脉炎、肿瘤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脊髓病;外伤是椎管内出血的主要原因,脊髓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可致自发性出血。(二)临床表现1 .缺血性疾病(1)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突然发作的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