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开展防治,下面详细开展介绍: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病症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
2、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病症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开展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病症观察和病原检查来开展。真菌病害的病症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构造。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病症外还应对病原开展鉴定。做病原检查时
3、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抱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开展比照,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病症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开展。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
4、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开展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开展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病症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开展。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开展鉴定。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六个防治措施:(1)植物病害检疫。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草在国内各地区之间传播蔓延的有效措施。由
5、于新区的植物往往对新传入的病害没有抵抗能力,许多危险性病害一旦传入新的地区,倘若遇到适合其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往往比在原产地发生更严重。因此,通过植物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远距离传播,对于保护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通过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的改变,通过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调节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生存繁殖的条件,减少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和降低病害的发展速度,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农业防治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3)抗病品种的选育。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在很多病害的综合防治中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如风力传播的病害或由土壤习居菌引起的病害、病毒病害等,抗病品种的作用尤为突出。(4)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这种防治病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5)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热力处理、射线辐射等方法处理种子、苗木和土壤等,到达防治病害的目的。(6)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即为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防治措施,它具有作用迅速、效果显着、方法简便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