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ICS13.020CCSZ00B3716滨州市地方标准DB3716/T152022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ofBinzhouSeashelldikeislandandWetlandNationalNatureReserve(征求意见稿)XXXX-XX-XX 发布XXXX-XX-XX实施滨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
2、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滨州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瑞强、冯晓、崔玮琪、杨双、苏兆军、杨勋、刘帅、许建方、杨蒋蒋、尹琳琳、刘鸿艳、刘春霞、李项岳、王洪滨。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的监测原则、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时间和频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报告编制。本文件适用于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的生态状况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3、(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部分:海洋生物调查HY/T080-2005滨海湿地生态调查技术规程HY/T147.7-201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7部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T/CA0E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监测原则4.1必要性原则在保护区内开展监测应制定监测方案并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减轻非必要监测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45持续性原则监测工作应满足保护区管理的需要,并能对重要保护对象及栖息地管理起到指导及预警作用。监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率一经确定,应长期
4、保持不变。4.3保护性原则对保护物种的监测尽量采取非损伤性取样方法,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扰动。5监测内容5.1 水文动力调查5.2 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海岸演变特征调查5.3 海洋灾害5.4 海洋环境监测5.5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5.6 植被调查5.7 鸟类调查6监测方法6.1 水文动力调查采用历史资料统计获取潮汐、波浪、潮流等水文动力数据。6.2 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海岸演变特征调查采用历史资料统计获取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海岸演变特征数据。6.3 海洋灾害调查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等相关资料统计风暴潮、海岸侵蚀、灾害性海浪等海洋灾害数据。6.4 海洋环境监测按照GB1
5、73782007、GB/T12763.6的相关规定开展海洋环境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体环境、海洋沉积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6.5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按照HY/T14772013、HY/T080-2005和T/CAOE20-2020的相关规定,采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系统现状调查。6.6 植被调查按照HY/T080-2005的相关规定,采用样带法进行调查。6.7 鸟类调查按照HY/T080-2005的相关规定,采用样点法与样带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7监测时间和频率7.1 海洋环境监测7.1.1 水体环境监测监测频率为2次/年,分别于4-5月(枯水季)和7
6、-8月(丰水季)实施,监测项目包括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等。7.1.2海洋沉积环境监测监测频率为1次/年,于7-8月实施,监测项目包括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等。7.1.3浮游植物监测监测频率为2次/年,分别于4-5月(枯水季)和7-8月(丰水季)实施。7.1.4浮游动物监测监测频率为2次/年,分别于4-5月(枯水季)和7-8月(丰水季)实施,与浮游植物监测同步进行。7.1.5底栖生物监测监测频率为1次/年,于7-8月实施,与海洋沉积环境监测同步进行。7.1.6潮间带生物调查监测时间为1次/年,于5-
7、9月实施,尽量选择在低潮时进行。7.7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监测频率为1次/年,于5-9月实施,尽量选择在低潮时进行,包括岸线、湿地、开发利用状况、贝壳堤岛出露面积、侵蚀度等。7.3植被调查监测频率为1年/次,于5-9月实施,以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种类组成、生物量、盖度等。7.4鸟类调查监测频率为2年/次,繁殖季于5-7月实施,越冬季于12月至翌年2月实施,选择鸟类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8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1 营养盐项目采样之前进行试剂空白检查;PH计、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须进行仪器设备运行检查;采水器须清洗干净,并进行功能检查。1.2 水体环
8、境项目做不少于5%的内控样,沉积物项目开展实验室内平行样分析,实验室内业分析采取加标回收、平行样分析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1.3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上,注重测站的时空代表性,对采集到的样品妥善运输和保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1.4 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9报告编制9. 1文本格式10. 1.1文本规格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书文本外形尺寸为A4(2IOmm297mm)(,11. 1.2封面格式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封面格式如下。第一行书写: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号宋体,加黑,居中);第二行书写: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9、;落款书写:编制单位全称(如有多个单位可逐一列入,三号宋体,加黑,居中);第四行书写:XXXX年XX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封面美观。12. 1.3封里一内容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监测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13. 监测报告章节内容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章节内容。依据监测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可对下列章节及内容适当增减。9. 2.1前言介绍监测区域的
10、地点、范围和面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0. 2.1.1自然状况描述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和主要海洋灾害等。11. 2.1.2社会、经济概况概述保护区所在地社会经济背景情况,包括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监测区域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等。12. 2.2监测工作概况13. 2,2.1监测方案实施情况14. 2,2.2监测断面及站位布设情况15. 2.2.3监测时间和频率16. 2.2.4监测分析方法17. 2.3保护区海洋环境及生境状况9.2.3.1水质9.2.3.2海洋沉积物9.2.3.3海洋生物9.2.3.3.1浮游植物9.2.3.3.2浮游动物9.2.3.3.3大型底栖生物9.2.3.3.4潮间带生物9.2.4主要保护对象数量、分布及栖息状况及变化情况评9.2.4.1贝壳堤9.2.4.1.1贝壳堤面积9.2.4.1.2贝壳堤变化情况9.2.4.2植被9.2.4.2.1植被种类9.2.4.2.2植被的群落结构9.2.4.2.3植被的面积与分布9.2.4.2.4植物外来物种入侵的种类和数量9.2.4.3鸟类9.2.4.3.1鸟类的种类和数量9.2.4.3.2鸟类的迁徙情况9.2.5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分析9.2.6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