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业务培训讲稿:公文写作之“最优法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写作业务培训讲稿:公文写作之“最优法则”.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公文写作业务培训讲稿:公文写作之“最优法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古代哲人发现,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地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但事物又有其规律性,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有时看古人之书,总感觉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同赏一轮月,古人今人竟是如此息息相通。古人吟咏喟叹之事,今人也会发之情感,只不过文字表达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内在的起笔、铺陈、结尾等都大致相同的,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于文字而言,其千变万化,有的人总觉得琢磨难透,把握不住其内在规律,有的人洞悉规律,很快轻车熟路。因此,文稿起草是一个技术活,培养笔杆子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也需要压力紧迫成长。文稿起草中,我常常看到
2、,一些同学有想写好的意愿,拿起笔却不知如何下笔,只能“时间不够、赶紧拼凑”,结果写出来的不是领导所需,甚至文不达意、南辕北辙。有的恨不得一步到位,起草过程中一字一句过关,一个标点一个错字都要严防,这种做法保证了过程,确不能保证结果,到头来时间过去,还没有来得及交卷。即使交卷,也失去了修改提升的空间,质量也不高。个人浅见,起草讲话稿是不是要首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方向还是路径。我们拿到文稿任务,起草的方向要写什么,要表达哪几个方面。能否紧紧扣住领导同志的意图,往往决定了讲话稿的成败。选择正确的方向,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这方面,方向是优于路径的。一些同学们初入公文写作这个行当,常常感到起笔之
3、时,从哪几个方面去讲,思路并不清晰,最后看起来文字很多,但是并非领导所需。其次,领导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来谈思路和意图,很多情况下需要文字工作者去领悟把握。再者,我们常讲“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因此,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谨防用自己的思想来代替领导的思想,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领导的思想,体现出领导的思考深度,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有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再好不过了,与其做好沟通再下笔,这样可能会比较轻松。但是领导事务繁忙不可能想得透彻。如果实在无法明确方向,可以先把素材累积,在重新组合、提炼出几个方向,可提升效率。其二,内容还是形式。有人说“题好一半文”,也有的人说“内容
4、决定形式,基于这样的理解使得有的人喜欢搞标题文章,有的喜欢作材料的堆积,这些难免产生偏差。个人认为,二者是辩证关系,要看具体场合而定。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的堆砌。我时常看到一些讲话稿,貌似标题搞得很对仗,但是内容空洞无物。脱离了内容,形式做的再漂亮,但是让人索然无味。没有经过提炼的内容仅是材料的堆积。打个比方,就像盖房子,有好的建筑材料,还要有好的设计框架,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但是,如果说形式和内容哪个优先。从辩证法的角度去分析,个人以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
5、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应该逐渐减少。”没有货色、没有说服力的文章就是没有思想内容的文章。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过,“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也是内容。但毕竟只是一种形式。”文章有其功用,“合为时而著”,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因此,是不是内容大于形式呢。其三,约定俗成还是创新。长期以来,我们起草讲话稿也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惯用模式,即通常所说的“三大块”结构。比如领导讲话稿,一是先是谈认识意义,二是突出重点工作,三是讲组织领导。还比如,工作总结先讲基本情况,接着陈述主要做法,最后讲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这些都是公文写作基本的套路,但个人以为,这些写法要区分具
6、体场合,也视领导要求而定,否则讲话不接地气,文字摆布难免隔裂截断、单调枯燥。一些工作三五年开一次会部署需要提升认识,但是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三天两头开会推进工作,频繁讲意义、陷入三段论,那就容易僵化,不接地气,影响表达效果。同样是党的文献,我们看毛选邓选,内容是不是都是三段论呢。标题是不是都是搞对仗呢。内容表述上是不是平铺直叙呢。个人浅见,目前一些地方有不好的文风,一些词讲究对仗,实际上区分度不高,老百姓容易混淆,也难以记住。用群众看不懂的语言,脱离了群众,是一种很大的危险。因此,三段论并不是公文写作的既定模式。我们常讲“创新是第一动力”。个人认为,创新是笔杆子们立身的标配。我们起草文稿,创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基础之上的创新。我们传承的目的,也是为了创新,进行现代化的表达。那么,如何做到创新。我觉得有表达出新、结构出新、观点出新、事例出新、数据出新等,要依具体情境去探索。创新永远是活力迸发的源泉,“惟创新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