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3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3年).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3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3年)文件精神,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到2023年,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一)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二)创新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2023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
2、破100家,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1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6件。(三)产业发展质态进一步提升。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四)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出台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全区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提升,进一步实现“宜居、宜业、宜商”的美好愿景。二、重点任务(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围绕十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科技招商,每年认定科技型企业32家以上。推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做到应评尽评,促进企业迈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股改
3、上市。建立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依法全面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强创新政策集成和创新资源支持,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提升以发明专利为主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行业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各方力量深度融合、融通创新。到2023年,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3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2%,实现股改上市企业2家。(责任单位:科技局、财政局、税务局、商务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各镇
4、、街道、园区)(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程。立足加快发展“3+4”产业体系,着眼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组织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突破一批产业创新关键技术,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做优做强种质创新、设施园艺等特色农业产业。发挥主城区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医疗等方面深度应用,大力集聚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加快从单一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转型。到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覆盖率达8
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达到9家。(责任单位:发改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卫健局,经济开发区、运河港产业园)(三)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擦亮“梧桐引凤”人才品牌,深入落实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千名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和“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青年人才培养集聚行动,集聚更多专业化、复合型青年人才。持续推进“工匠培育”工作,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与全区产业发展匹配度,提高毕业生本土就业率。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招院引所有机结合,在
6、项目招引的同时,引进人才、技术和高校院所,在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开展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技术项目“三对接”活动。发挥科技镇长团产才对接小组作用,分产业链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对接活动。聚焦高质项目、高端人才,办好区级创新创业大赛,优选项目、集聚人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引培专业性、市场化人才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市场,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成长快。到2023年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不少于200个,每年引进高校毕业生不少于3千人。(责任单位:组织部、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经济开发区、运河港产业园)(四)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布局建设产业
7、技术研发转化和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打造好先进光源研究院、绿港农业研究院、中材玻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一区两园”规划开展省市高新区创建,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创业载体平台进行提质增效,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逐步完善形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完善科技创业载体提档升级、绩效奖补支持政策,引导众创空间、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围绕企业成长需求,提高创新创业资源融通效率与质量。开展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健全科技创业载体梯次培育体系。到2023年,省级以上科创载体达到6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0家。(责任单位:科技局,经济开发区、
8、运河港产业园)(五)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册商标“清零”行动,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每年支持知识产权强企计划项目1项以上。实施产业专利导航计划,开展产业链细分领域专利信息分析,结合企业专利微导航,完成激光装备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全覆盖计划,每年新增知识产权“贯标”备案企业20家。实施知识产权金融惠企活动,完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知识产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探索知识产权、公安和海关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模式,定期通报、会商重大案件,加大行政执法
9、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到2023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6.6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不低于5个。(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六)开放协同创新工程。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深化同上海、苏南等地区互动互联,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参与科技协同创新,加快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开发区等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运河港产业园建成B型保税物流中心,物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推动吴宿工业园集聚科技型企业,南北合作力度进一步增强,推动重点乡镇园区按照“主附从属、合理分工、产业配套”要求,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资源保障服务能力、特色
10、产业集聚能力。(责任单位:发改局、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经济开发区、运河港产业园、吴宿工业园)(七)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实施节能改造,加快应用先进节能低碳工艺技术和装备,突出纺织、建材等传统重点耗能行业提质增效,有效解决企业节能降碳改造难题。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绿色工厂,形成一批绿色设计产品,逐步打造绿色园区。建立健全系统的污染防治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统筹优化配置资源、促进成果和信息交流、统一目标和约束机制,提高污染的源头防控、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能力。推进生态保护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服务能力。完成省市下达单位GDP能
11、耗下降目标和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目标。到2023年,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5个,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个。(责任单位: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运河港产业园)(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程。优化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引导企业参与“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优化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布局,根据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逐步完善科技信用体系,在科技计划管理中全面实行信用承诺制度。聚焦创新创业主体的初创起步和成长加速两个阶段,放大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优化专利、商标质押登记服务
12、流程,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便捷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手续。吸引投资机构在区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建设一支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继续深化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加大企业“科技副总”的柔性引才力度。(责任单位:科技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三、组织保障(一)加强工作组织协调。各镇、街道、园区和相关区直部门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配套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形成提高自
13、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合力。(二)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健全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区财政不断增加科技经费预算,用于支持技术攻关、平台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科技金融融合等。优化资金投入方式,积极探索财政引导、风投跟进、企业主体担责、其他资金参股的多元化投资结构模式,形成覆盖产业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活动,帮助企业了解和用好各级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宣传,弘扬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交流对接。扩大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