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感觉器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感觉器官.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本章学习指导本章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敏度、近点、近视、远视、散光、老光、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的概念,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的主要特点,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鼓膜和听骨链的功能,行波理论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觉器官由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附属结构组成。根据分布部位分为外感受器(皮肤的触、压、温度等感受器)和内感受器(如肌梭)。也可根据所接受的刺激性质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1 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光波是视网膜光感受
2、细胞的适宜刺激。1.2 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上的电信号,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刺激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未梢)引起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有局部电位的特点。感受器电位使感觉神经纤维膜电位发生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在感觉纤维上引起动作电位。1.3 适应现象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随时间而下降,称为感受器适应。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触觉和嗅觉感受器属于快适应感受器,其意义在于很快适应环境,有利于接受新的刺激。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等属于慢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进行持久的调节。1
3、.4 编码作用感受器可把外界刺激,经换能作用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该作用称为编码作用。刺激强度是通过每一条传入纤维上的冲动频率,以及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来编码的。眼是视觉器官,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系统构成。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光波。外界光刺激,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视锥和视杆细胞将光能转变成视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最后传到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2.1 眼的折光系统2.1.1 折光系统由折射率不同的光学介质和曲率半径不同的折射面组成。光学介质包括: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折射面包括: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晶体前表面和后表面。2.1.2 眼的调节人眼看
4、近物(6米以内的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光线呈不同程度的辐散状,这些光线在折射后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引起的是一个模糊的视觉形象。但由于正常眼能在看近物时进行调节,因而也能十分清楚地视近物。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其中最主要的是晶状体的调节。(1)晶状体变凸:6米以内物体的光线进入正常眼内时,其模糊的视觉形象出现在视区皮层,由此引起的传出冲动经过皮层-中脑束到达中脑的正中核,再到达发出动眼神经中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有关核团,最后到达睫状肌,通过释放ACh作用于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依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加,结果也能在视网
5、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近点越小,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2)瞳孔缩小:视近物时,还同时出现瞳孔缩小,称瞳孔缩小反射(也被称为瞳孔近反射),其意义在于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3)眼球会聚:视近物时两眼视轴向鼻中线会聚,称眼球会聚。两眼会聚的意义在于视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点上。2.1.3 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1)近视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然后光线又开始分散,在视网膜形成模糊的物像。矫正的方法是佩戴凹透镜
6、。(2)远视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能力太弱,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后聚焦,形成一个模糊的像。矫正的方法是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3)散光:散光是指眼的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等,入眼的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成焦点,造成视物不清。纠正散光可用柱面镜。(4)老视:由于老年人晶状体的弹性减低,视近物时因眼的调节能力降低,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表现为近点远移。但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上,这不同于远视眼。矫正的方法是视近物时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2.2 眼的感光系统功能2.2.1 视网膜的二种感光细胞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
7、边,它们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联系会聚程度高,共同组成视杆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高,能在昏喑条件下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即具有晚光觉功能,分辨能力差,但无色觉,只能区别明暗。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特别是中央凹处),他们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联系的会聚程度低,共同组成视锥系统,它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在强光刺激下引起视觉,即具有昼光觉功能,分辨能力强,且能辨别颜色。2.2.2 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均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感光色素受不同波长光线的作用而分解或合成(即发生光化学反应),是诱发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从而最后产生视觉的基础。视杆细胞中的感光色素称为视紫红质,它由
8、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光照时,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经过较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需要由食物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如果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将会影响眼在暗光处的视力,称为夜盲症。2.2.3 暗适应和明适应当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眼的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这主要是因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大于分解,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增高,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所致。此外,在暗处瞳孔扩大也有利于提高光的敏感性。从暗处进入亮光处时,最初看不清物体,只感到一片
9、耀眼的光亮,稍等片刻之后,才能恢复视觉,称为明适应。这主要是在亮处视紫红质的分解大于合成大于,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迅速降低,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所致。此外,在亮处因瞳孔对光反射而使瞳孔缩小也有利于降低对光的敏感性。2.3 视力和视野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它反映了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的功能。是以眼能够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衡量的。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最小的是绿色。3、耳的听觉功能耳是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3.1 外耳和中耳外耳由耳廓和
10、外耳道组成。耳廓有利于集音和帮助判断声源。外耳道主要为声波传导通道。中耳的鼓膜和听骨链具有提高声压和降低内耳振动幅度的作用。前者可提高耳对声波的敏感性,后者有利于保护内耳。鼓膜和听骨链在声波的正常传导中起重要作用。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内耳的感受器(毛细胞)兴奋,将声音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并以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和组合形式对声音信息进行编码,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3.2 耳蜗的感音功能内耳迷路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平衡觉有关。3.2.1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声波T外耳T鼓膜T听骨链T卵圆窗T外淋巴和内淋巴振动T
11、基底膜振动、移位T听毛细胞顶端与盖膜发生剪切移动T毛细胞纤毛弯曲T毛细胞兴奋,是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开始T经一系列过渡性电变化T位于毛细胞底部的听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记录到的电变化,其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和声波波形的频率一致。322基底膜振动人的基底膜靠近耳蜗底部较窄,朝向顶部方向逐渐加宽,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的高度和重量也随基底膜的增宽而增大。行波学说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开始,向顶部方向传播。但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声波频率愈低,最大行波振幅愈接近基底膜顶部。因此,耳蜗底部病变时主要导致高频听力隙碍;耳蜗顶部病变时导致低频听力障碍。思考题1.正常人眼看3米处的物体时,将进行何种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