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科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病人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内科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病人健康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医院内科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病人健康教育一、简述先天性心脏病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调查预计我国每年新出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高达15万左右。因此,及时诊治这些病儿,是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自20世纪30年代末Gross及Hubbard首先成功地结扎未闭动脉导管以来,近70年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有很大发展,但外科手术需开胸,手术本身及输血后的种种并发症,一定的死亡率以及外科手术带来的美容等问题,使人们一直试图通过非外科手术途径来诊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非开胸途径,应用特殊的导管及装置从病人的外周动脉或静脉插入,到达所需治疗的心脏血管畸形的部位,通过介入技
2、术解除部分病人瓣膜、血管的狭窄、堵塞异常的通道,以达到纠正、减轻症状或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心脏介入性治疗比过去单纯依赖外科手术治愈先天性心脏缺损更可靠,其操作程序简便安全,创伤小,无疤痕,患者痛苦少,术后康复快,远期疗效好,是先天性心脏病较理想的诊治方法。由于它是一项全新的学科技术,大量的新概念与新技术、新器械不断涌现,并迅速、广泛和成功应用于临床,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病人、家属和整体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帮助病人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新技术、新疗法,去除不良心理影响,使之能密切配合检查治疗,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病人治愈率和生
3、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二、疾病特点1 .先心病的临床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停顿所造成,病孩出生后即可发现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活动耐力差,心前区疼痛,易患感冒和肺炎,生长发育迟缓,有的可伴有紫细,偶有一过性意识丧失等,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但部分患儿可以自然或经治疗存活至成年,因此在成人中也占有一定比例。2 .先心病的发病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在遗传缺陷(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基础上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胎儿发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母亲妊娠引起的占2%4%)、瓣膜病变、早期先兆流产、酗酒、接触放射线、
4、糖尿病、高龄母亲、高原缺氧产妇、某些细胞毒性药物,都可能成为发病的相关环境因素,另外父亲超过55岁以上所育婴儿患病率也较高。3 .先心病的发病情况一般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据文献报道,国外患病率为0.8%,国内患病率为0.l%0.7%,高原地区可达L37%。通常先心病患儿中有25%并存心脏外畸形,如肌肉骨骼肌系统的畸形(如多指、上肢畸形、小头畸形)、耳聋、智力低下(如先天愚等)。4 .先心病的发病种类通常可分为有紫缙型和无紫缙型两大类,我国常见的先心病依次为:房间隔缺损21.4%,动脉导管未闭21.2%,法洛四联症13.1%,艾森曼格综合征2.8%,主动脉缩窄1.4%等,同一个病人可以有两种以上
5、畸形并存。5 .先心病的预后与治疗轻型先心病患儿可成活至成年,甚至老年;重型先心病患儿预后较差,紫缙型和复合畸形病人,常常难以成活至成年,有些在婴儿期即可夭折。所以对先心病应早诊断、早根治。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纠正心脏畸形,近年来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技术发展很快,如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球囊肺动脉瓣狭窄扩张术等。病人不需开胸,疗效可靠,住院时间短,术后23d便可以出院,迅速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要并发症也较少。三、心理特点先心病患儿长期与疾病伴随生长,自幼受到父母及亲人的过分关照,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其心理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文献介绍,大多数患儿不同程度存在
6、着心理变化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1.孤独自闭,行为迟缓多数先心病患者,因心悸、多汗、缺氧,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易疲劳等症状,因而不愿与人沟通,孤独自闭;严重者可引起阵发性意识障碍、昏厥,日久患者易形成安静少动,行为迟缓,过度自我防御的心理状态。2依赖退缩,不善自理长期患病使患者“病人角色”习惯化,依赖和退缩心理加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学习工作困难,生命质量不高。这类患者即使经心脏手术痊愈,遗留的心理行为障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难消除,个别患者适应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有一定困难。3,烦躁焦虑,不适变化长期脑缺氧和发育不良,使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内向,情绪波动,适应
7、能力较差,特别是入院与父母、亲人分离后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尤以17岁患儿为重,表现为哭闹、拒食、不服药。据文献报道,医院的陌生环境可使70%的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可使65%的大龄患者产生焦虑心理。恐惧和焦虑的原因,主要源于各种检查治疗、疼痛、医护人员的白大衣和病室环境或离开父母亲人的直接照顾、高额的治疗费用等。4.知识缺乏,配合不力先心病患者,尤其是因疾病导致智商不高,见识不广,表现为学习能力和行为能力较差,加上高度紧张易造成心理障碍,至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不利于介入检查治疗中的配合,增加了介入检查治疗和术后护理的难度。5.心态脆弱,愈后质差患者伴随疾病成长的经历,对父母亲人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据
8、国内文献调查表明,80%的父母因孩子患先心病而产生自责内疚心理,其亲子行为导致过分的保护和溺爱,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强化了患者对“病人角色”的适应,使患者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怜、依赖和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即使经医治痊愈,由于心理障碍也将降低今后的生命质量。四、健康教育要点(一)入院教育1.目的帮助患者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环境,减轻因住院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2.内容(1)拟定健康教育计划,及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鼓励病人及家属主动提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解释和纠正错误观念,让患者心情好起来。(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和生活服务设施,明确院规,讲解探视制度,取得病人及家长的理
9、解与支持。(3)向家属介绍先心病患儿护理相关知识,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和预防呼吸道感染,确保患儿机体处于良好状态。(二)术前教育1.目的帮助病人和家属了解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适应能力。2.内容(1)介绍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的方法、适应证、成功率,让病人对手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2)讲解术前准备的项目、意义,尤其是对全麻患儿要向家长讲清禁食水的重要性。(3)讲解术中配合要点,提高病人的耐受性。(4)讲解示范有效咳嗽、深呼吸及床上排尿的方法。(三)术后教育1.目的让病人及家长了解先心病介入检查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指导并鼓励配合行为,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2.内容(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先心
10、病介入检查治疗后恢复的主要过程和护理措施,使其心中有数,积极应对,主动配合。(2)对清醒后需重点监护的病人即告之所处的监护室环境,使病人增加安全感。(3)术后当天严格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鼓励病人尽早排尿。(4)嘱病人避免剧烈咳嗽和重力捶背,防止封堵器脱落。(5)依据病人病情决定介入检查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一般情况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活动量以不觉得疲劳为度。适当的运动可以防止全身机体功能下降,改善微循环,减少因卧床造成的焦虑和不适。(四)出院教育1.目的指导病人及家长了解先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康复常识,提高自主和家庭护理能力。2.内容(1)适当运动。出院前帮助病人及家长了解恢复期护理的重要意
11、义,今后应注意的有关事项,明确病人活动范围、方法、强度。要适当控制运动量,不可操之过急。(2)按时用药。嘱病人及家长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发生意外。(3)合理饮食。一般无特殊禁忌食物,但要食用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食品,要教育患儿少食多餐,控制饮料和零食,每餐不应过饱,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4)科学护理。教导病人及家长学会家庭护理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湿度;注意观察记录心率、脉搏、体温有无明显异常,严格控制感染。(5)定期复查。告知病人及家长复查的重要性,每次复查时间和所需资料。五、健康教育个案(一)病历摘要王XX,女,6岁,农村,学龄前。诊断:先
12、心病室间隔缺损。护理体检: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听诊有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脉搏102次/m期,血压128kPa,呼吸20次/min。入院评估阳性资料:发育不良,易恐惧,焦虑不安,依赖退缩。护理诊断:自理能力差,恐惧。教育需求评估:患儿年龄虽小,但因4岁时有过一次住院经历,对住院检查治疗有一定了解,患儿智力正常,有模仿能力,对学习感兴趣。(二)健康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指导患儿及家长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作用,减轻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提高住院适应能力和介入检查治疗中的配合能力。【教育内容】1.健康教育常识,有关住院管理规定。2 .所患疾病的定义,各种检查治疗的意义及配合要点。3 .检查治
13、疗前的准备项目及配合要点,消除焦虑恐惧心理的技巧,常见并发症的预防知识。4.对饮食与活动的要求,正确用药知识。5,自我护理方法,康复知识,随诊与定期复查要求。【教育方法】1.讲解或指导患儿及家长阅读入院须知,指出病区环境设施位置及使用方法,介绍健康教育的好处。2,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有关知识,推荐有关学习资料,组织老病号介绍经验。3 .演示行为训练内容和自我护理技巧。4 .展示随诊与复查有关知识图表,建立出院后随访联系方式方法。【效果评价】1 .患儿及家长分别有所侧重地复述入院须知和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考察遵守情况。2 .复述疾病相关知识和检查治疗中的配合要点,考察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的有关情况。3 .熟悉康复相关知识,愿意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