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人兽共患病旋毛虫病的诊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物人兽共患病旋毛虫病的诊治要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宠物人兽共患病旋毛虫病的诊治要点旋毛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是由毛形科(Trichinellidae)的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spiralis)寄生于其宿主动物所引起的疾病。成虫寄生于动物的肠腔,称为肠型旋毛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动物的横纹肌内,称为肌型旋毛虫。其主要的宿主动物是猪、犬、猫、鼠类、狐狸、野猪及人等。旋毛虫病从发现至今150多年以来,尽管人们一直努力试图将其控制或消灭,但本病不仅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而且发生范围反而逐渐扩大。过去20a内世界上许多地区又出现了该病的发生,目前全世界大约有IloO万人体感染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lE)和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
2、CT)已将其列入再度肆虐的疾病。我国于1881年首次在厦门市猪体中发现旋毛虫,其后分别又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狗、猫、鼠等哺乳类动物体内检查出旋毛虫。1964年西藏自治区首次报道我国人体感染旋毛虫的病例。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横纹肌内,主要致病阶段是肌幼虫,对人体危害很大,严重感染时常能致人死亡。近年来,在西藏、河南、北京、吉林和内蒙古等15个省、市、自治区发生人体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报道。人体感染旋毛虫主要是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幼虫的肉类引起。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广泛传播是由于动物间相互残食形成的“食物链”,成为人类感染的自然疫源。本病目前在世界上已是一种较常见的人兽共患
3、寄生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及宠物健康,而且对畜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1)分类地位旋毛虫病的病原体是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Aphasmida),毛形目,毛形科,毛形属的旋毛形线虫。自1835年发现旋毛虫以后,一直认为旋毛虫属只有一个种,即Trichinellaspiraliso1972年,国外学者根据旋毛虫的不同地理株对宿主的感染性、地理分布范围及幼虫在宿主肌肉中是否有囊包形成,提出旋毛虫属包括4个虫种。1992年,Pozio等根据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同功酶的差异,认为旋毛虫属内包含有7个基因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寄生虫分类中的应用,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
4、-tionalCommiSsiononTrichineIlosis,ICT)下属的旋毛虫参照中心(TrichinelIaRefer-enceCenter,TRC)对世界各地收集到的800多个旋毛虫分离株进行了鉴定,目前已将旋毛虫属分为7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基因型(TriChinenaT6,T8和T9),7个分类地位明确的7个种分别是旋毛虫(T.spiralis,Tl),北方旋毛虫(乡土旋毛虫或固有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Tis,T4)、米氏旋毛虫(T.murrelli,T5)、南方旋毛虫(纳氏旋毛虫,
5、T.nelsoni,T7)及巴布亚旋毛虫(T.papuae,T10)o(一)形态学及基本特征成虫虫体白色,呈圆柱形,前部较细,后部较粗,雌雄异体,雄虫大小为(L4L6)mmx(0.040.05)mm,雌虫为(34)mmx.06mmo成虫的消化道简单,包括口、咽、食道、肠管和肛门。口孔呈缝隙状,内有一个可伸缩的口刺,无乳突。虫体前半部主要由食道组成,由口至神经环处的食道为毛细管形,随后略膨大,继而又变为毛细管状,其周围无食道腺围绕;食道后部的周围,由一列相连的食道腺细胞所包围。食道腺细胞分泌物有协助消化的作用。肛门在虫体的尾端腹面。旋毛虫虫体属于双管型,外管为体壁,由角皮、皮下层和肌层组成。由于
6、虫体只有纵肌层,因而只能作螺旋状伸缩前进。内管为虫体的消化道,通过肠管开口于肛门。虫体的体壁和内脏之间的体腔壁上,无上皮细胞衬覆,因此,称为假体腔,腔壁上衬有一层结缔组织。两性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肠管和生殖器官均在虫体较粗的后部。雄虫的尾端有泄殖孔,生殖孔的外侧有两枚钟状(耳状悬垂)的支配叶,没有交合刺。雌虫的阴门位于虫体前部(食道部)的腹面中央。胎生。新生幼虫甚微小,大小为124UnIX6um。成熟幼虫具有感染性,长约1mm,蜷曲于横纹肌内的梭形囊包中,囊包大小为(O.250.5)mmx(0.210.42)mm,其长轴与横纹肌纤维平行排列。一个囊包内通常含有12条幼虫,有时可多达67条
7、。幼虫的咽管结构和成虫的相似。(三)生活史旋毛形线虫的发育比较特殊,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被虫体寄生的动物先为终末宿主,后变为中间宿主,虫体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完成其整个生活史则必须更换新的宿主。旋毛形线虫通常寄生于猪、人和鼠类。当宿主吞食了含有活旋毛形线虫幼虫包囊的肌肉后,即被感染。数小时后,经胃液和肠液的消化作用,幼虫多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自囊内逸出,并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部黏膜,经2昼夜的发育即变成成虫。雌雄虫体即开始在黏膜内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雄虫不久即死去,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的淋巴间隙中发育,一般在感染后的710d,即开始在黏膜中产幼虫,每条雌虫一生中可以产幼虫150020
8、00条以上,雌虫的寿命在34周。新产出的幼虫血循环,随血流到全身各处肌肉、组织和器官,但是只有到达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并成长。幼虫多寄生于活动量较大的肋间肌、膈肌、舌肌和嚼肌中。幼虫在感染后第1720d开始蜷曲盘绕起来,其外由被寄生的肌肉细胞形成包囊,常有2.5个盘圈,此时即有感染能力了。此类幼虫如被另一宿主食下即再如上所述,开始下个生活史。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来源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及食肉鸟类对旋毛虫均易感,现已发现15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自然感染旋毛虫,这些动物互相残杀吞食或食入含有旋毛虫肉虫的尸体而互相传播,因此,感染动物即是本病的传染源。肌型旋毛虫的包囊很小,以后可以长至0.250.
9、50mm,在猪体内多为梭形,其长轴与肌纤维平行,有两层壁,囊内含1条幼虫,但少数也有含67条的。6个月后,包囊增厚,囊内开始钙化,只有当钙化到虫体时虫体才能死亡,否则幼虫可长期生存,寿命由数年至25a不等。(一)传播途径人和动物经水平传播,即食用到感染性虫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经粪便、土壤、废水、食腐性昆虫的机械性传播也可导致感染;垂直传播,在人类、豚鼠中均有检出报道。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主要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肉和其他动物肉类所致,其感染方式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尤以少数民族地区喜食生肉,内地人涮狗肉等,易造成感染。此外,切过生肉的刀、砧板均可能偶尔黏附有旋毛虫的包囊,也可能污染
10、食品,造成感染。我国云南、西藏发生的病例,主要是吃生食所造成的。(三)易感动物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据目前统计,世界上包括人、猪、犬、鼠、猫、熊、狐、狼、貂和黄鼠狼等100多种动物,甚至不食肉的鲸也可以感染旋毛虫。猪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吞食含有旋毛虫囊包的肉屑或鼠类。因猪和鼠都是杂食动物,一般认为感染旋毛虫的猪,多好吞食死鼠。而鼠常因相互残食才被感染。一旦有旋毛虫引入鼠群,则能长期地在鼠群内平行感染。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有猪旋毛虫病。有些动物,如犬在本病的流行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犬的活动范围大,不少地区犬旋毛虫的感染率都很高。犬与人的关系密切,犬肉又为人的重要食品,因而,猪、鼠、犬及人之间相
11、互传播旋毛虫病在流行病学上是十分重要的。三、致病性(一)对人的致病性旋毛虫致病作用,可分为成虫对肠道和幼虫对肌肉两方面的病理作用。动物感染的初期因肠黏膜首先受到刺激,而且在形成成虫的过程和开始产幼虫时,虫体对动物的肠道有更强的刺激作用,主要引起肠炎,出现炎性腹泻,严重时便内带有血液,造成肠黏膜增厚、水肿,黏液增多和瘀斑性出血。感染后23周,因大量的幼虫侵入横纹肌,使肌纤维遭受严重破坏,出现肌肉炎症和肌纤维变性。表现为肌纤维肿胀,肌纤维的排列明显紊乱。受虫体影响的部位,横纹消失,呈网状结构,虫体所在部位的肌浆溶解,附近的肌细胞坏死、崩解。动物这时体温升高、肌肉酸痛,同时出现咀嚼、吞咽、行走和呼吸
12、困难。脸,特别是眼睑水肿,食欲不振,显著消瘦。进而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并有肝、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一)对动物与宠物的致病性对动物的危害和症状,猪的临床症状基本和人的相似,但抵抗力较强。在临床上初期表现有呕吐和腹泻的肠炎症状,而且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后期有疼痛、麻痹,运动障碍,声音哑嘶及消瘦水肿的症状。人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一般缺乏临床症状,仅在肉品检验时发现阳性。其他动物多半为阴性带虫。试验研究表明,猪对本虫的耐受力大于人,人吞食5条kg旋毛虫幼虫即可致死,而猪要10条以上才能死亡。证明旋毛虫对人的致病力高于猪1倍以上。四、诊断(一)宠物诊断要点1 .生前诊断猪、犬等动物生前诊断旋毛虫病比较困难,
13、由于虫体产生的幼虫绝大部分不随粪便排出,所以实验室不能用粪便检查诊断本病。可以用活体组织(剪一块舌肌)作压片检查,国外有用ELISA和IFAT等诊断旋毛虫病,阳性符合率均在90%以上。2 .死后剖检肌肉压片法和消化法。将动物的膈脚肌肉割取一小块作肉样,撕去肌膜和脂肪,用弯剪剪取24个小肉粒(像豆粒大小),用旋毛虫检查玻板作压片镜检或放在旋毛虫投影仪下检查。如果发现有旋毛虫包囊及虫体,即诊为阳性。(二)病人诊断要点临床上,旋毛虫病确诊主要靠检测病原、实验室检查和DNA检测法。常用的检测病原方法有活组织压片镜检和消化法。根据其解剖结构,旋毛虫抗原可分为4部分:虫体抗原、表面抗原、杆细胞颗粒相关抗原
14、以及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国内外试用过多种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环坳沉淀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间接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等。其中后四者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可用于早期诊断。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把PCR方法应用于旋毛虫病的实验室检测。由于旋毛虫本身及其在宿主体内寄生部位的特殊性,难以在生前从被感染动物的血清、组织液中扩增到旋毛虫DNA,故利用PCR基因检测技术对旋毛虫病生前检测受到限制。五、预防与治疗(一)预防1.免疫预防疫苗的研制对旋毛虫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
15、旋毛虫抗原的复杂性及体外不能进行培养和繁殖,从而严重阻碍了对旋毛虫疫苗的研制构建。新生幼虫及成虫的cDNA文库,筛选出新生幼虫及成虫期特异性强保护性抗原基因以构建基因重组疫苗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3 .综合性预防措施(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使人们知道旋毛虫病对人畜的危害性,从而改变有些人吃生肉的习惯,这是防止感染本病的重要环节。同时禁止用未经处理的厨房水等残剩物喂猪、犬、猫,以免动物感染。(2)加强肉类检疫,认真贯彻肉品卫生检查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准未经检疫的猪肉上市和销售,感染旋毛虫的猪肉要坚决销毁,这是预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往认为在检查24个肉片内有包囊幼虫5个以下者猪肉
16、可高温处理食用,5个以上者肌肉及心脏供工业用或销毁,现在普遍认为,目前人们的卫生知识尚差,检验制度又不完善,一旦检出旋毛虫,不论5个以下或以上,都应供工业用或销毁,不许出售食用。但皮下及肌肉间的脂肪可炼取食用油,体腔内脂肪及除心脏外的内脏可供食用。(3)鼠类在传播旋毛虫病上居重要的地位,不但鼠的旋毛虫的感染率高,而且猪舍及圈内又多有老鼠存在,故必须加强灭鼠和防鼠,以杜绝猪的感染来源。同时对猪要加强饲养管理,不能散养,以免猪到处游走吃到其他动物的粪便、尸体以及能携带旋毛虫包囊的昆虫(蝇蛆、步行虫等)。(一)治疗目前,旋毛虫病的治疗只限于人,可用丙硫咪哇或甲苯咪嗖等药物。阿苯达嗖(丙硫咪嗖)是目前国内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其疗效明显优于甲苯达哇与嘎苯达嗖。嘎苯达嗖是较好的治疗药物,不仅有驱除肠内早期幼虫和抑制雌虫产幼虫的作用,还能杀死肌肉中的幼虫,有显著退热、镇痛、抗炎以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