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局部毒副反应患者的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肿瘤药物局部毒副反应患者的健康教育.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抗肿瘤药物局部毒副反应患者的健康教育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的局部渗漏引起组织反应或坏死以及化学性静脉炎。一、化学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是化疗引起的常见毒副作用之一,是由刺激性和腐蚀性化疗药物直接损伤输注的静脉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炎症。长春碱类(长春瑞滨、长春新碱等)、意环类抗生素、氮芥、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等药物可造成血管内膜脱水、损伤、导致静脉内局部血小板聚焦、静脉痉挛、血栓形成,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内膜损伤,产生化学性静脉炎。1.主要表现(1)局部静脉会出现疼痛、肿胀。(2)可触到条索状或有硬结,一般持续12周,而后逐渐消退,疼痛缓解,色素沉着,呈树枝状、条索状改变,严重时发生静
2、脉闭塞。(3)红肿型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区域出现皮温增高、肿胀、疼痛;血栓型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局部变硬,呈现条索状静脉或硬结,有色素沉着和疼痛;坏死型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区域持续疼痛不能缓解,皮肤坏死发黑。2 .静脉炎的分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I级:隐痛,穿刺点周围红肿,穿刺点周围变硬。II级:轻微触痛,穿刺静脉局部红肿,穿刺周围局部变硬。In级:明显疼痛,整条静脉红肿,整条静脉条索状改变。IV级:局部剧痛,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静脉条索状改变2.5cmo3 .主要药物常用化疗药物中,属于强刺激的药物有:ADMMMC、NVB等,刺激明显的药物有:DTIC.VM26、VPT6等。此外,ADM.
3、VDS.NVB.DTICsVM26、VP-16.5-FU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4 .处理措施化学性静脉炎的防胜于治。(1)与医师沟通,了解化疗方案及疗程,评估药物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药物的PH酸碱度和渗透压。(2)清楚血管壁解剖、周围组织结构及患者疾病的整体情况;掌握静脉管腔的直径、出凝血时间等。(3)综合分析以上各因素,进行血管的风险评估及合理选择输液路径,即根据不同的患者及药物选择不同的血管、输液路径和工具,如PICC、CVC.输液港等。(4)选择外周血管输注化疗药物时,避免在关节、指间小静脉及下肢静脉穿刺,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血运差,易造成药物滞留,损伤血管内皮,导致静脉炎、外渗及静
4、脉血栓形成O(5)外周血管条件较好者,有计划的由远端小静脉开始,经常变换给药静脉,以利于损伤静脉的修复。(6)输注化疗药物前连接生理盐水穿刺,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再注药,输注完毕后再输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附着在血管壁上的化疗药物,减少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还可避免在拔针时由静脉内带出少量化疗药物至皮下。(7)化疗药物应充分稀释,滴注时应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反应及穿刺处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红肿、疼痛、烧灼感、输液速度突然减慢或不滴,都应立即拔针,按化疗药物渗漏处理。二、化疗药物外渗1.主要表现(1)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如渗漏至静脉外,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轻度表现为红斑、局部疼痛、肿胀、
5、水疱甚至组织坏死,严重者深及肌腱及关节,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2)药物外渗发生组织损伤的时间也有差异。懑:环类、氮芥和长春碱类药物引起的损伤呈慢性过程。薄;环类药物外渗710天后出现红斑、发热和疼痛,可发展成溃疡,23个月后溃疡增大,不能自愈。2.处理措施注射过程中,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当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时,应尽量停止注射,检查药液是否发生血管外渗。若怀疑药物外渗,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保留针头,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以去除一部分药液后拔针;提高肢体,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肿胀;根据外渗药物的PH使用解毒剂并作皮下封闭;封闭30分钟后,根据化疗药物性质分别给予热敷或冰敷,如局部冰敷后再用50%硫酸镁湿敷612小时,或用欧莱凝胶、喜疗妥乳膏涂于外渗处,避开针眼。恢复期要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