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主义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主义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讲义义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主义解读一、引言:问题的提出中国传统的1民本思想,一般将其归属于儒家及儒家经学的思想传统之中。实际上,道家的传统思想亦有非常丰富的民本思想。仅以老子五千言为例。笔者认为,王弼本老子第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命题,似乎可以从民本哲学的角度加以诠释。本文尝试借用“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和一字之义,当贯整体”的经典解释学中“局部与整体之循环1的方法,(1)参见吴根友: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的活化,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6期。通盘考察老子五千言中所出现的“心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以及在整个文本中所整体呈现出的意思,然后通过
2、“大其心(2乂清)戴震:G春秋究遗序,戴震全书第6册,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81页。,以体古贤圣之心志与天地之心协,而为斯民道义之心”(3乂清戴震:三经解钩沈序,戴震全书第6册,第377页。的哲学解释学方法,超越具体语言学词汇的限制,考察老子政治哲学的幽皴之旨。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句,既有版本的不同,亦有解释路径的差异。依帛书老子乙本,“无常心”写作恒无心,高明希书老子校注认为,吊书老子乙本的意思是对的,并引河上公对此句的注文“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推论河注本老子原文当为“圣人恒无心”。高明认为,自宋人李荣老子注,到明代焦访老子注,再到近人蒋锡昌的
3、老子注,凡从“无常心”的角度解释,都误解了老子的本意。他认为“圣人恒无心11的意思是指人主不师心自用,亦无主观模式或人为规范。客观体察百姓之需求和心意,因势利导,即所谓以百姓之心为心也(4)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笫58-59页。不过,高明的说法未必完全可信,王弼老子注从圣人无常心.而非“恒无心”的角度,得出了与高明大致相同的看法。王弼在第49章“圣人皆孩之一句的注文中,借易传之辞来解簪老子“任自然”的思想,将“圣人无常心”解春成不用.一身之聪明,以察百姓之情:王弼认为,统治者若“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乂避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这样就会
4、导致天下大伪,因此“圣人无常心即是圣人“心无所主也(5)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9-130页。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句在版本方面虽有,恒无心与无常心”的细微差异,但并不会必然导致哲学解释方面的根本差异。从解释的效果来看,我们没有必要在恒无心与无常心之间做出太多的区分。故本文暂不取恒无心的说法,而继坡使用王弼本无常心的说法。就现代中国哲学史的解读路径来看,研究者往往从自己的思想前见出发,将此句中的“百姓心解读为民意二故将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一句解释成圣人无私心而顺从民意,比较代表性的注解者有徐梵澄、陈鼓应、李存山、釜平等人。徐先生据帛书老子(
5、乙本),认为圣人无常心当为圣人恒无心,此无心”非无心于治国,而是.无为;以百姓心为心”,即是“大公而无私心者也。则百姓而治百姓者也。则百姓之自治也”(6)徐梵溃:老子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0页。陈鼓应根据各种版本的考订,也认为“无常心当为常无心.,并将“无心解释成无私心,不过,在译文中,陈先生将百姓心”译作需求”,说圣人,破除自我中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而敞开彼此隔阂的通路”(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235-236页。,对于“百姓心的解释颇有启发意义。李存山将此句直接译为“圣人总是没有私心,他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8)李存山注译:老子,郑州:中
6、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5页。董平认为,圣人无常心即是无私意而有公心,百姓心即是天下人之心: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即是无私心、无私意、无私利、无私欲,因而是“清静”;因此,“在公而无私的意义上,便可以与儒家的基本主张相通贯”(9)董平:老子研读,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02页。王中江在解读老子时,提出了类似贵平的说法,认为“百姓心即是人民的心声、心愿,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在于合乎民心民意,匡钊在先秦道家的心论与心术一书中亦认为,圣人“常无心”或无常心,“是指圣人不会陷入主观臆断或私欲,以百姓心为心表明圣人不固执于己见私欲。但是“百姓心”也不是百姓的“欲望或知识,而是未加矫饰的自然
7、工(参见王中江解读:老子,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194-195页;匡钊:先秦道家的心论与心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29页。)由于本文并不是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念做学术史的考察,故老学史上众多注家对于此句话是如何解券的,并不是本文要处理的问题。本文的主要任务是以王野本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依据,不取吊书老子乙本“恒无心”的说法,结合王弼本老子中其它篇章涉及心的文字,以及其它有关尊重民命、民生、民意的文字,尝试揭示此句话所包含的民本主义思想意味。同时,对于老子虽未明确阐述,但从其81章文本中可以解析出来的“百姓心与“众人之心”的差异,可
8、以看出老子时于宽泛意义上的“民之所欲”并不完全持有认同的态度。这表明老子的百姓心”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有其理论的边界。这就提示我们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民心、民意所带有的模糊性,要保持思想上的警惕。而作为“需求”意思的“百姓心,即是老子所讲的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之类的自然生命得以较好维持的需求,亦属于社会层面的自然而然的要求。因此,从其“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而言,以百姓心为心,是侯王守道在社会层面的内在逻辑要求的结果。以往学者对此问题几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二、老子中“百姓心”与“心”的概念及其意义分析考察老子五千言的文本,“百姓心的说法只出现一次,并且老子本人也没有说“百姓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
9、,对于这样一个非常具有道家特色的民本哲学命题,畲要仔细地考察一番,看其所言的百姓心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老子的五千言之中,直接涉及到“心”的文字大体上有如下6章共10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8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殖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我愚人之心也栽!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
10、若海,曜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黄食母。(第20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或就,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第49章)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第55章)在上述引文中,没有一章对于“心”的默念有所规定,因此,我们很难直接按照老子本人的定义来断言其论说中“心”概念的准确意义,只能通过我们的归纳给出描述性的定义域.依据笔者的理解,老子所说的“民心”(或日人心)至少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民心或人心是可变的,即既可以使之乱,亦可以使之不乱;能够让其心虚而不表现为时
11、知和欲的强烈追求。因此,“浑其心”一让百姓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是可能的(10)王夫之的老子衍从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痕”的理论批判角度,认定老子“圣人皆孩之”的做法行不通。他说:“即有圣人,岂能使天下之皆孩耶?一生二而有阴阳,有阴阳而有性情,有性情而有是非JI1天下之有目而注者多矣,与之为目者,则亦注也。圣人不为目,而天下自此孩矣JQ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46-47页。)。笫二,民心或日普遍的人心,在不施加额外刺激的条件下,是能够保持正常的有序状态的,但如果让人过分地去打猎、驰骋,则可以让“人心”变得疯狂。第三,民心或人心的活动以保持“渊之状态为最好状
12、态。“心善渊”,即是心以渊的状态为最好的状态。渊,具有清漱、面积不大而纯净等意味。这种诗意的形象意味着,民心或人心以纯粹.纯净、澄澈一知的明晰性与准确性为妓正常的状态。在老子的文本中,“渊”的状态比较接近“道冲”的样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湛兮,似或存。(第4章)另外,与常隹的形象也比较一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第28章)因此,心以渊的状态为著,实际上即是心以道、常德的状态为善。第四,民心或人心与欲望联系起来,就可以驱使人的肉体做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这种本不该做的事情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肉体方面的内容,如人的身体本已经到了某种极限,但为了
13、得到某种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让身体去承受超负荷的劳动,这是“心使气”的第L种可能状态;二是广义道德上的不应当,但由于“心使气,使人做了不想做的事情,如碍于人情、面子做行贿、受贿之事,亦可以视之为“心使气,无论是哪种“心使气”,都是心偏离了以渊为善,即以道为善、以常为善的状态。第五,上述引文中,老子称自己的心是“愚人之心工但此“愚人之心并不是现代汉语意义上的“愚蠢之心”,而是一种素朴之心一以渊为善之心,即是以道为善之心。在第20章,老子直接道出自己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在于“贵食母”,而贵食母即贵守道的另L种说法。这就表明老子的愚人之心,实即守道之朴的素朴之心。通过以上的五个方面的分析与归纳,我们虽然
14、还不能直接而简明地定义老子之心”的确切而具体的内涵,但至少可以明白,老子所说的民心或人心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那么放心、那么可靠的一种意识状态或曰精神状态,绝对没有老子所推崇的“道”那么可靠,值得人去遵循、效法。但民心(或人心)可以引导到道、常德的状态,即心善渊,心也可以让其虚化C虚其心)对某种可欲的对象(难得之货”)不必过于执著地去追求(弱其志)。如果民心被错误的使用,如过分的田猎:或者让心(带有理智、技巧、计算之能力的心)错误地使用人的“气”一情绪、感觉,也会让人犯错误。因此,老子思想中的“民心,就其自然而然的状态而言,仅仅是一种精神或意识的状态或能动性,无所谓善恶好坏;但它可以被引导,也可以
15、被误导或误用。若民心”依据遒、常德的原则被引导到以渊为善,在现实生活做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而不追求难得之货,那么民心就回复到纯朴的孩童状态。而似乎只有在此状态下的民心(人心),才可能是老子提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命题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否则,无论是圣人恒无心”还是1无常心二都不可能以发狂的百姓心、贵难得之货的百姓心、便气的百姓心作为圣人之心,然后再按照此心去治理天下。三、老子之前与以后对于“民心(民意)”持信赖态度的精神脉络钩沉在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说法之前后,对于民心(民意)”持信赖态度,实际上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想脉络。此处只是勾勒出其粗线条的轮廓。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都有天视民视、天听民听之说。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到“民心(民意)”,实际上讲的就是民意、民心问窟。作为哲学的解释学,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于“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和“一字之义,当贯整体”的语言学方法层面,而应当从大其心,以体古贤圣与天地之心相协而为斯民”的道义之心”层面,亦即哲学解释层面,将老子信赖“民心(民意)的思想态度纳入一个源远流长的思想脉络之中。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今文尚书皋陶谍)(11)程水金:尚书春读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第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