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72663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老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觉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探讨。一、案例背景这是四班级的一节科学课。这是我在听了联星小学一位青年老师的课之后上的一节课。受她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检验人体或湿木是否是导体的电流放大器模型来协助教学。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相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特别有爱好的问题。故希望能依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二、

2、案例描述情景导入后我提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来代替导线完成电路呢?学生依据我供应的“有结构材料,一边探讨一边绽开试验活动:“铁皮能行吗?”“塑料能行吗?他们试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将物体分成两类:能通电的和不能通电的。接着我又提出:找寻身边的物体,看哪些物体能代替导线完成你的电路,学生们的乐观性更高,有的找寻四周的东西,有的甚至离开座位到别处找寻,很快孩子们便自我形成了一种概念,连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亮的是导体;连接入电路中小光灯泡不亮的是绝缘体。老师又提出:“在我们的四周,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依据你们已有的学问,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学生们抢着回答:笔盒是导体

3、,铝是导体塑料不是导体,木头不是导体这时一位学生突然说:“湿的木头是导体。“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另一位学生抢着说。紧接着一位学生反对说:“人体不是导体。“这时两个问题出现了:一是对一个物体既说是导体,又说是绝缘体的状况;二是人体是否是导体的问题。这种状况,我备课时已有打算,这正好为老师利用学生相识上的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解决问题方向供应了机会。于是我问:“人体、木头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推断呢?学生马上就想到用刚才试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试验。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木头去浸湿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很多学生们好像确信人体和木头都是绝

4、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湿了的木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湿木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干脆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看法。“但是我们怎样做试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老师趁机提出:“雷电,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平安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流去“进行试验行不行呢?接着我拿出电流放大器模型,说:“假如我们有这的一个电流放大器,或许我们可以完成这个试验。学生的思维又异样活跃起来了。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刚好把此项探讨布置为课外探讨活动。课后学生异样乐观,有的小组说要查书,有的

5、小组说回家问爸爸,有的小组则说去请教电器修理部的师傅学生的学习心情高涨,其次天一大早,有个小组的同学兴奋地拿着一个电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们胜利了。老师我们还发觉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湿木,小灯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们查书知道,这是电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纷纷向我汇报来了我感到异样兴奋,其次节课,我开了个“科学报告会”让学生畅谈了他们在课外所学习到的学问,总结了这个课题的科学探讨方法。三、案例分析与反思把人体和湿木干脆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X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

6、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爱好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探讨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探讨,从而进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实力,培育了科学的思维实力。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老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育和进展学的科学思维实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细致“把握学生的发觉,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讨”故此,第一,老师要擅长捕获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洁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老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化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老师要擅长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试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老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乐观的思维得到敬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化,富有活力。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探讨,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