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设计人:沐阳国际学校严凤宜一、学习目标:1、驾驭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3、驾驭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驾驭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驾驭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1 .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2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化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及哲学、伦理、教化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
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3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全体诵读课文,老师再范读。(2)老师巡察,释疑点拨。(3)比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索,逐段疏通并翻译。4 .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5 .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6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提示:陈涉世家等。)7 .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见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其次、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纳了什么论证方法?8 .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二(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3)字词:多音字:夫;
3、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9 .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斗争输赢的确定作用,从而阐明白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四、当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O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二、说明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固:1、口国不以山溪之险(池:1、有良田美旭桑竹之属(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三、说明加点词:)2、得道者多助()2、汝心之固,固不行彻()2、辿非不深也()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1、坏而攻之地不胜()()
4、2、本环而攻之()3、星天时不如地利也(5、季而去之()(7、墩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医革非不坚利也()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o3、本文主要采纳的论证方法是o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旧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纳“逐层深化论证”的结构。(
6、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当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相识这一结构特点,最终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O)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拔苗助长),什么意思?(比方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担心、人民生活特别苦痛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
7、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斗争,主见施“仁政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需熟读才能有所领悟。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精确句子的节奏。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探讨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老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辩!(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
8、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斗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其次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再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殊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9、?(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7、整体归纳:本文主要是谈斗争中的问题么?假如不是,那是什么?(借斗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斗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见,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四、课堂小结: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争论文)学习争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纳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再从道理上得出结论)五、课堂延长:延长部分的我还没设计好,请各位出出办法,怎样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
10、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语文应用实力,审美实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特性地发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斗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斗争输赢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斗争输赢中的确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确定斗争输赢的因素这一角度动身,通过对“天时
11、”“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斗争成功的确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白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劝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确定斗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确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的培育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动身,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学问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驾驭
12、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实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斗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驾驭争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相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日借鉴的现实意义,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三)、教
13、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五)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纳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一)、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二)、探讨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按部就班法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
14、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纳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探讨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四、说教学设想依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本课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沟通探讨、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实力目标。其次
15、课时:师生沟通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实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俗语,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长”三个步骤绽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赐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实力。下面是其次课时的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引用俗语导入(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呈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化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三)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斗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斗争输赢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斗争输赢中的确定性作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