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727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临沧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2022年4月前言4一、现状与形势5(-)主要成效5(二)面临挑战8(三)发展环境9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10(-)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1(三)规划目标11三、主要任务13(-)推进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13(二)推进全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15四、重点工程19(-)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程19(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20(三)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21(四)应对巨灾风险能力提升工程22(五)防灾减灾救灾数字赋能工程22(六)全民防灾减灾素质提升工程23(七)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24(八)应急技术支撑力量建设工程25五、保

2、障措施26(-)组织保障26(二)资金保障26(三)监督保障26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省应急管理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依据云南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和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

3、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一、现状与形势(-)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年均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和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2.75%、0.45%,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17.86%、84.48%,低于5%、2%的规划目标。自然灾害发生4小时内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机动覆盖率达70%以上,实现灾后10小时以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规划

4、目标。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一是法治化水平持续提高。制定出台了临沧市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临沧市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制度临沧市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试行临沧市应对重特大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力量投送保障方案等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预案管理更加规范。二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组建了市应急管理局,推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深入发展,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灾情信息报送、联动处置、消防救援队伍调动、联合防范、救援力量联建和舆情应对等机制。三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与主要涉灾部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解放军

5、和武警部队初步建立灾情会商研判、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协同等机制O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加强。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逐年提升。暴雨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60分钟,强对流天气时间提前量达到40分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2%以上。二是地震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手段实现8县(区住覆盖,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缩短至15分钟,1小时内灾害快速评估,2小时内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评估,7天内初步完成地震烈度评定。三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8县(区)专业监测预警点28处,普适型监测预警点40处,175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措施全覆盖,建立群测群防“十

6、项制度、实现隐患点群测群防网络全覆盖。四是森林火灾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建成森林视频监控系统4套,新建瞭望台4座,修缮瞭望台4座,新建边境防火隔离带338公里,维护边境防火隔离带415公里。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实现了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改革平稳衔接过渡,坚持战斗力标准适应“主力军”“国家队”的职责定位和“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二是基层救援能力稳步提高。政府专职消防队67支,专业、半专业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84支1712人,临沧市矿山救援中心、临沧蓝天救援队、临沧市红十字赈济救援队等3支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共计180余人,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就近开展应急救援

7、工作。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完成3件中型水库、45件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综合治理河长122.13公里,新建堤防159.51公里。重点山洪沟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完善。二是避让搬迁与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完成139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项目,解除46708人、18.94亿元的人口和资产受威胁的状况;实施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4593户19749人。三是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建成高原特色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16个,完成2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新建9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初步建成市、县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四是城乡房屋设施抗

8、震能力明显提升。完成“四类重点对象”62219户、“非四类”159549户危房改造消除C级不安全校舍2万平方米。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全市建成52个应急避难场所,创建1个地震安全示范边境县城(镇康县)、1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村(社区)、8所地震安全示范学校。二是持续推进防灾应急“三小工程”,为7万余户家庭发放了防灾应急小册子,为20余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开展防灾应急小演练1500余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明显。完成景谷6.6级、沧源5.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区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生根本性变化,受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超过震前水

9、平,基础设施重建实现跨越发展,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的重建目标。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全市建成投入使用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3个,在建1个市级库和3个县级库。“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IOO万元市级救灾物资采购经费,用于补充市级救灾物资,初步形成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模式。灾害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中普及率达100%。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快速发展,成立专业红十字志愿服务队27支,登记注册志愿者515名,持证应急救护人数累计达26.25万人。农房地震巨灾综合保险稳步推进,有效防止群

10、众因灾返贫、因灾致贫。对缅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与缅方共同开展边境地区自然灾害预测预警、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制定了临沧市与缅方信息互通和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方案。(二)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全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灾情损失重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风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统筹机制亟待完善。涉灾部门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还不适应防灾减灾救灾新形势新要求。减灾

11、工程有待加强。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的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短板突出。部分城乡房屋抗震能力、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灾害数据资源存在共享不足、整合利用不够等问题。亟待建设全市应急管理“一张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程度有待提高。灾害应对准备有待强化。“城市风险高、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观,现场指挥协调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防灾减灾

12、救灾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智库建设有待加强。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三)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临沧要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处于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二是社会公众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工

13、作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加深,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共识、夯实了基础。三是科技进步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

14、忧患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实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工作中,秉持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着力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为防灾

15、减灾救灾工作凝聚力量、提供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灾害救助等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坚持法治化精准化。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化水平。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致灾规律,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实现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实施群测群防群治,着力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应急文化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科普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新进展,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35年,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2 .分项目标法治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持续提升法治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应急避难:不断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在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典型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防火建筑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