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486856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与周期性麻痹.ppt(5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 一、定义:一、定义:是一系列发生于肌肉组织的遗传变性病,本病可有多种遗传方式。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特征,少数可累及心肌。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缺陷(缺失或突变)导致肌细胞内缺乏特定的蛋白,造成功能缺失而发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uchenne型(DMD)和Becker型(BMD),均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基因缺陷定位于Xp21。正常情况下,该区的基因具有合成抗肌萎缩蛋白的功能。这种蛋白位于骨骼肌细胞膜的质膜面,是细胞骨架蛋白的主要成分,能

2、与肌动蛋白结合,对于保护肌细胞结构完整,维持细胞正常收缩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骨骼肌含有足量及结构正常的Dys。DMD或BMD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而缺乏Dys(不足正常人的3%),从而引起肌细胞膜的功能障碍,使大量的游离Ca2+、高浓度的细胞外液和补体进入肌细胞膜内。大量的酶从细胞内溢出,细胞内蛋白分解、释放,最终导致肌纤维断裂、坏死、变性。三、病理:三、病理:典型改变为:肌纤维粗细不匀,有变性、坏死和再生,肌膜核内移,随病情进展,肌纤维减少或消失,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脂肪沉积,心肌也有类似改变。后期肌肉普遍萎缩。DMD或者BMD患者抗肌萎缩蛋白消失或异常。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根据遗

3、传类型、发病年龄、病肌分布及进展速度大致可分下列几型:、假肥大型(Duchenne)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类型。1.遗传方式: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几乎都是男孩发病,女孩很少见。女性为基因携带者,其所生男孩约50%发病,多有家族史,兄弟数人同患此病,由于基因突变,有少数为散发。2.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发病,疾病于出生时即已存在,但外表完全正常。婴儿期起即有运动发育迟缓现象,如动作笨拙,跑跳不如同龄儿童。但临床症状常在36岁间开始明显,并逐渐加重。3.肌无力特点:起病隐袭,开始症状多为行走缓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无力常自躯干和四肢近端开始缓慢进展,下肢重于上肢。由于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表现为上楼

4、和蹲下起立困难,进而腰椎过度前突;由于骨盆带肌无力引起走路时骨盆向两侧摇摆,而呈典型的“鸭步”;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患儿从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位,然后以双手支撑双足背、膝部等顺次攀附,逐渐将躯干伸直而站立,这种特殊的起立过程称为Gower征;因肩胛带肌无力出现举臂困难、无力;因前锯肌和斜方肌无力不能固定肩胛内缘,使肩胛骨成翼状竖起,称翼状肩胛。当双臂前推时尤为明显。随病情进展,四肢近端出现肌萎缩,腓肠肌和臀肌出现假肥大,跟腱逐渐挛缩,而足跟不能着地,晚期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僵硬和畸形。腱反射消失,但感觉正常。颅N支配的肌肉很少受累,多数患儿有心肌受累,一般在1213岁多不能行走,被迫卧

5、床,生活能力丧失,智力也逐渐衰退,常并发肺炎、褥疮、心功能不全而死亡,整个病程很少超过20年。本型是肌营养不良症中最严重的一型,其严重程度与患儿家族中遗传代数成反比,而家族中受累代数越多,病情越轻,最重的是散发病例,预后差。4.辅助检查:.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GOT、GPT等可增高,尤其是CPK增高最明显,可达正常的50倍以上。尿肌酸增加,肌酐减少;.心电图多数异常:P-R间期延长,Q波加深等异常。、良性假肥大型(Becker)遗传方式也为X连锁隐性遗传,也由Dys基因缺失引起。临床上比DMD少见,临床表现类似DMD,但程度轻,进展慢,预后好,故又称良性型。本病发病年龄较

6、晚,常在10岁以后起病,病程可达25年以上,20岁以后仍能行走,偶有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智力正常 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等肌酶可增高。、肢带型1.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有散发病例。2.年龄:常在2030岁之间起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3.肌无力特点:肌肉无力和萎缩可由上肢或下肢起病,多数以骨盆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37%以肩胛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表现同假肥大型,腱反射消失或减弱,面肌一般不受累。首发症状常不对称,病情进展缓慢,从一侧到另一侧,从下肢到上肢,可伴腓肠肌等部位假肥大。一般到中年后才发展至严重程度,心肌多不受累。4.辅助

7、检查:.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CPK、LDH等血清酶常明显增高,但低于DMD水平;.心电图正常。、面肩肱型:1.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为散发,男女均可受累,概率相等。2.发病年龄:从儿童至中年不等。但以青春期起病为最多,为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3.肌无力特点:病变主要侵犯面肌、肩胛带肌及上臂肌群,也可累及胸大肌。面肌首先受累是本病的特征,表现为面部表情缺乏,眼睑闭合无力。皱额、鼓腮、吹哨、示齿不能,口唇肥厚而微噘。病人呈“斧头状”特殊肌病面容,逐渐发展累及肩胛带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胸大肌上半。肩胛带肌受累出现翼状肩胛,前臂无明显肌萎缩,而远端肌力正常。极少有腓肠肌肥大,

8、心肌不受累,智力正常。晚期可累及骨盆带肌和躯干肌。本病进展缓慢,多数在面及上肢受累10至数十年后仍可行走负重,病情常有顿挫或完全停止发展,绝大多数可担任工作,不致缩短寿命,是本病中最良性的一型。4.辅助检查:.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等肌酶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其它类型:包括眼肌型、眼咽肌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均属罕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肌电图、血清酶学检查,以及阳性家族史,尤其是基因检测和抗肌萎缩蛋白检测,诊断不难。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区别。本病肌无力和萎缩是从远端开始,多有肌束震颤,无假肥大,肌电

9、图为神经源性,血清酶正常或轻度升高。、多发性肌炎: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区别,本病进展快,数周或数月达严重程度,肌无力程度比肌萎缩明显,常波及颈肌、咽肌,病程有波动、缓解、复发,常伴肌肉痛,血沉快,肌活检呈炎症改变,激素治疗有效。六、治疗六、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或一般治疗,可试用下列药物:.ATP、肌苷、VitE、肌生注射液、苯丙酸诺龙及中药等。.别嘌呤醇:治疗DMD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症状及CPK水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能防止一种供肌肉收缩的高能化合物分解,而延缓病情的进展。.胰岛素葡萄糖和激素等均有试用,但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人胚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七、预防七、

10、预防 本病重在预防,主要措施有:做好遗传咨询工作,进行产前检查,宫内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和携带者的家谱分析和检查。目前可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出DMD的基因携带者。对已怀孕的基因携带者,如发现胎儿为DMD或BMD,则应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患儿出生。强直性肌病强直性肌病 肌强直(myotonia)是肌肉疾病的一个症状,特征为骨骼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反复收缩后肌肉松弛,症状消失,受冷后加重,温暖后减轻。凡伴有肌肉强直症状的肌肉疾病均称为强直性肌病。一、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一、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muscular dystrophy)、定义:是一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

11、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强直。本病为成人肌营养不良症中的常见类型。、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变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基因物质可能为强直素蛋白激酶。其发病机制不清,近年来认为本病系由于包括骨骼肌膜、红细胞膜、晶状体膜和血管膜等广泛的膜异常所致。故除表现多组肌群萎缩和肌强直外,还有晶状体、皮肤、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病理:肌肉病理改变表现为细胞核内移,呈链状排列,肌细胞大小不一,呈镶嵌分布;肌原纤维往往向一侧退缩,而形成肌浆块,肌细胞坏死和再生并不显著。、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本病多在1535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隐袭起病,进展缓慢。2.肌无力特点: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

12、萎缩、无力和肌强直,且以前两种症状为突出。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患者常因易跌、起步困难和肢体僵硬而就医。上肢以前臂和手部肌肉萎缩、无力为重。下肢以小腿肌、足肌受累为主,而有足下垂和跨越步态。肌萎缩还可发展至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乳突肌,故病人面容瘦长,颧骨隆起,呈斧头状脸。颈消瘦,细长而稍前倾,呈鹅颈状。部分病人可有吞咽、构音困难。肌强直症状见于手肌、前臂肌、舌肌。表现为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即松开,手指不能伸直,用力闭眼后不能马上睁眼等。叩诊槌叩诊被检肌肉时出现肌球或肌肉内陷,持续数秒后才能恢复症状,此体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本病的肌强直往往在肌萎缩之前数年或同时发生,肌强直的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强直

13、那样广泛。3.其它系统损害.大部分患者伴有白内障、视网膜变性、眼球内陷、眼睑下垂、秃发、多汗、消瘦、睾丸萎缩、阳萎、月经不调及不孕等。.尚可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如食管、胃张力低,胃扩张,咽下困难,食物贮留。.半数病人智力低下。.部分患者可有心电图异常,如P-R间期延长,QRS增宽,束支传导阻滞及各型的心律不齐等。本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40岁后逐渐丧失劳动力,常因继发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轻症者病情可长期稳定。、辅助检查1.肌电图:有肌源性损害和肌强直电位表现。(连续的高频后放电现象,扬声器发出轰炸机俯冲般或蛙鸣样的声音。)2.血清CPK和LDH增高。3.头颅CT:可见蝶鞍变小及脑室扩大。4.肌

14、活检:呈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5.心电图可发现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诊断:根据缓慢起病,受累骨骼肌有强直、无力和萎缩,常伴有白内障、脱发等多系统损害的症状。血清酶正常或偏高,肌电图有肌强直电位和肌源性损害等,诊断不难。临床应和其它肌强直症和肌营养不良相鉴别:1.先天性肌强直症:仅有肌强直,而不伴有肌萎缩、脱发、白内障及内分泌障碍。2.先天性副肌强直症:为骨骼肌钠通道病,很罕见,多在10岁内起病,主要表现为寒冷性肌强直,寒冷的气温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寒冷并不是十分严重,对于正常人来说不影响活动,可该患者在寒冷中会出现全身肌强直,特别是暴露部位,若将肌强直的肢体浸泡于温水中,数分钟后肌强直可缓解

15、,此点对诊断有重大意义。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和先天性肌强直症,多在用力后出现肌强直,而无需冷刺激。3.与其它肌营养不良症的区别: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Ba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遗传类型常显遗传X性隐遗传X性隐遗传常隐遗传为主常显遗传发病年龄任何年龄青少年、成年多见儿童(25岁)515岁749岁(主要1020岁)少年或青年肌肉受累范围面、颈、咽、肢体远端为主四肢带、骨盆带早期受累四肢带、骨盆带受累明显四肢带、骨盆带首先受累面、颈、肩带肌为主其它肌受累肌强直腓肠肌假肥大腓肠肌假肥大偶尔有肌肉假肥大伴发先天性肌肉缺失CPK正常明显增高较

16、明显增高略增高正常或增高心肌损害常见很少有心肌损害无无无其它系统损害多组织系统损害部分有智能低下偶尔有智能低下无无病程慢快,常在青春期前不能行走慢快慢不定慢 、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能对症治疗。1.肌强直症的治疗:.苯妥英钠0.1/次,一日三次。本药不影响心脏传导。.普鲁卡因酰胺1g,每日四次。.奎宁0.3g/次,一日三次。以上为稳定膜系统的药物,能促进钠泵活动,降低膜内钠离子浓度,以提高静息电位,改善肌强直状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禁用普鲁卡因酰胺和奎宁。.可试用钙通道阻滞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2.肌无力和萎缩的治疗:可试用苯丙酸诺龙,以增加蛋白的合成代谢,有人用灵芝制剂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二、先天性肌强直二、先天性肌强直、定义:先天性肌强直症又称Thomsen病。本病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于染色体7,少数为隐性遗传、临床表现:1.症状自婴儿或儿童开始出现,呈进行性加重,至成年期趋于稳定,男女均可累及,常有家族史。2.主要表现为肌肉强直和肥大,而无肌萎缩和无力症状。3.肌强直表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相似。如:用力握拳后不能马上松开;久坐后不能立即起立;静立后不能立即起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