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完善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和完善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加强和完善城区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近几年来,六安市城区社区建设受到了政府、社会高度重视,经过市、区两级财政不断地投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很大提升。但随着城市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大量行政性事务开始向社区转移。社区办公用房、社区的服务功能建设、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和待遇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和加强。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夯实社区基础。一是继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依托社区社会组织、驻地单位,利用自愿捐资和共建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落实社区办公场地,按照相关要求,将新建社区工作用房与居民公益性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用地规划,避免社区办公用
2、房分散、位置偏离等现象;对已完成开发建设但服务、活动用房尚未配建到位的社区,市级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争取尽快配建到位;对一直以来靠租用场地办公的社区,积极与建设单位协议,解决社区办公场地问题;对零星开发建设,不能配建服务、活动用房的社区,建设单位应按照配建面积标准和市场估价折算缴纳社区服务、活动用房建设经费,交由社区所在地的街乡用于建设或购买社区活动用房,相关部门及街乡、社区要做好追踪督办工作。2、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协商。深入贯彻落实中力、国办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精神,畅通民主渠道,发展基层民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一步巩固社区党
3、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必须交由社区办理的事情,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职权。街乡要加大对社区的指导力度,帮助理顺社区与业主委员会、民间组织等各项工作关系,推进社区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社区要加强主体意识,把闲散在社区的代表委员、草根能人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由“替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3、加快信息共享,满足居民需求。整合资源信息,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4、推进社区“一站式”办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社区人口信息为基础,统筹相关部门信息,建立统一的社区共享信息资源库,为各部门提供完整、准确、鲜活的数据支持,打造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围绕政府对居民生命周期的服务和管理,实施信息共享,不断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加速便民服务由“零散化”向“系统化”升级。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目的,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服务。4、完善网格构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以全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契机,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空间地理数据
5、为基础,应用移动终端和智能语音等技术,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信息及时采集、跟踪处理,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闭环运行机制,推进社会隐患主动排查、社会矛盾联动化解、服务管理及时跟进,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同时,在全区建立标准化的为民办事服务大厅,迁入多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窗口进行联合办公,并设立服务管理信息化综合受理窗口,负责接受全区网格平台提交的事项申请办理及分派工作。5、强化人才支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提高人员素质。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资格考试,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提高工作待
6、遇。逐步提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此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投身社区建设。三是创新管理模式。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区、街(乡镇)、社区三级管理机制,对社区工作者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待遇、统一管理,日常管理由社区负责,具体工作由社区统筹安排,并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进一步完善进退出机制,对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工作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注入新鲜血液。6、凝聚多方力量,共创和谐社区。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团体为依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的作用,强化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营造良好的共建氛围,使驻社区单位由“局外人”变成“自家人”。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探索片警式、组团式等服务形式,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工作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