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证的证治.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14572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疳证的证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疳证的证治.ppt(4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小儿疳证的证治概 述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西医学认识 疳证一部分属“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的婴幼儿。其临床特征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指肪减少、皮下水肿,伴 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者称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者称浮肿型。非洲严重营养不良儿童 非洲严重营养不良儿童 非洲严重营养不良儿童疳的含义“疳”有二种含义:一为“疳者

2、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钱乙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疳证又称“疳积”,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故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疳的命名和分类 疳证的命名和分类问题,历代儿科医家命名繁多:1按五脏定名: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等。2按病因命名:如热疳、冷疳、哺乳疳、食疳、蛔疳等。3按病位立名:如外疳、内疳、口疳、走马疳、鼻疳、脑疳、脊疳等。4按病情分类:如疳气、疳虚、疳极、干疳5按病

3、证取名:如疳泻、疳痢、疳肿胀、疳渴、疳嗽、丁奚疳等。现代将本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类。此外,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因长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病因病理 1饮食失节,脾胃受损乳幼儿时期,脾胃运化功能薄弱,易生积滞,所以有“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的正确喂养方法,也就是必须定质、定量和定时的喂给乳食,才能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相适应。若乳食无度,饮食不节,壅聚中焦,酿成积滞,损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日久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脏腑百骸失于滋养,渐至形体赢瘦,气液内亏,而成疳证。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小儿的正常生长

4、发育,有赖于合理的喂养。若因母乳不足,或过早断乳,未能及时给以辅食,由于营养量的不足,或不适应小儿机体的需求,导致脾胃生化乏源,从而产生营养失调,不能濡养脏腑、肌肉、四肢百骸,而形成极度消瘦的疳证。喂养不当的另一原因,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缺乏一般喂养知识,如食物品种的单调,以及随意妄投具有高营养的滋补食品,或养成偏食的不良习惯,产生厌食、挑食,导致胃不受纳,脾失输运,形体日渐消瘦,而发生疳证。3其他因素,转化成疳多见为长期吐泻或慢性腹泻,以及病后失调,伤及脾胃之气,气血失养而产生疳证。综上所述,疳证的病因虽然有所不同,但其病变部位在于脾胃,所以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是符合实际的。本病初起,

5、病情尚轻,仅表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所谓:“发作之初,名日疳气”者即是。如进一步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转为“疳积”。病久则脾脏虚损,津液消亡,导致“干疳”。脾胃失调虽属疳证的主要病变因素,但病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累及其它脏腑。如脾病及肝,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可见两目羞明,白翳遮睛,谓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内炽,则舌糜烂或生疮,称为“舌疳”;脾病及肺,肺气受损,酿为咳嗽、潮热,名为“肺疳”;脾病及肾,肾主骨,肾精不足,则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出现“鸡胸”、“龟背”、肋骨外翻、脊柱倾斜等“骨疳”;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

6、水湿泛滥,产生全身浮肿之“疳肿胀”等等。疳证的病理转归极为复杂,特别因久病气血衰败,脾气欲竭之“干疳”患儿,常可发生气不摄血,血行脉外,而见皮下紫斑出血,甚至阴竭阳脱而卒然暴脱。辨证论治 本证主要证候,均具有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皮肤色泽不华,毛发稀疏;有明显的脾胃证状,如大便不正常、厌食和异嗜症史,以及肚腹膨胀等现象;其它如精神异常、萎靡不振、烦躁不宁、脾气急躁、揉眉捋眼、咬牙嚼指等动作亦颇常见。严重患儿,有老人貌,骨瘦如柴。本病为一虚实复杂的病证,辨明虚实是立法用药的根本,首先可以从病程的长短,以别虚实,初起大多偏实,中期虚实互见,晚期属虚为主,而在治则上,务必处处以顾护脾胃为本。

7、如饮食尚可,则胃气尚存,预后良好;如胃气育然,则预后不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辨明虚实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这一点。辨证论治1.疳气 症状症状: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稍稀,多数病儿有厌食和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或溏或秘,舌苔薄或微黄。证候分析证候分析:此证多由乳食不节,杂食乱投,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所引起。脾与胃以膜相连与脏腑褶合,脾主运化,以运为健,胃主受纳,以消为和。若脾胃失健,则饮食水谷不能化生气血精微以滋养全身,而致形体不充。阻碍气机,而致饮食不香。脾虚则可见土虚木旺,情绪激动,易发脾气。若因胃强脾弱,则见能食易饥,大便不调,饮食不为所养。治法和方药治法和方药

8、:治法:和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方解及临证加减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谷消积;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黄连抑木除烦;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2.疳积 症状症状:疳积为疳之较重者,形体明显消

9、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结,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有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 证候分析:证候分析:此证多为疳气者发展而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辨别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虚实之辨,在于腹之软与不软,柔软者属脾虚不运,为虚;腹不软而坚者,为有积聚,为实。病久则脾胃虚甚,气血无生化之源,故发黄如穗结,形瘦而脸黄。胃有伏热,脾失运化,则能食而不充形骸。心肝之火内扰,则夜寐不宁,脾气急躁。积滞停中,络脉瘀阻,则腹膨如鼓,青筋暴露。治法和方药:治法和方药

10、:治法:消积理脾。方药:疳积散。方解及临证加减:方解及临证加减:方中炙鸡内金、苍术健脾消积,以除腹满;肉果、香附温中理气;合胡黄连以抑木除躁;更有砂仁、神曲、麦芽以和中醒胃。总之,本方具有和脾消积,理气抑木的作用。如有并发症,见兼证治疗 使用消法,如槟榔、三棱、莪术之类,当视全身情况而定,根据前人“壮者先去其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的治疗原则。若过消则伤中气,气阴更竭,过稳则药轻病重,难收其效,故临床要善于掌握。本证亦可用蟾砂散(取大蟾蜍一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研末,纳入腹中,缝口,黄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每次服O515克,一日23次。如兼有虫积,可用肥儿丸,每日2

11、3次,每次13克。3.干疳症状症状:干疳为疳之重候,亦称“疳极”。其证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千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苔光、舌质多淡嫩或红,甚则全身出现紫斑,产生突然暴脱。证候分析证候分析:此证属疳之晚期,皆因津液干涸,气液耗伤而形成,病理为气阴俱虚,脾胃虚败,久则延成此证。亦有幼时缺乳,喂养不当或摄食困难,气血无以资生,饥则伤脾,久则亦可成为干疳,又称“哺露疳”,属于先天后天俱病的证候。因本证已及全身衰竭,气血两败,故可产生皮肤出血或卒然虚脱。治法和方药治法和方药 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方

12、解及临证加减: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由四君子汤、四物汤复方组成,气血双补之剂。方中党参、熟地为主,甘温以益气养血;配以自术、茯苓以健脾渗湿,鼓舞脾气,借以摄取精微;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以生新血;更用川芎活血寓于补药之中,以冀气血游溢周身。若面咣舌淡,脾阳偏虚者,去白芍,加炮姜、淡附片温阳助运;若舌干苔红者,系胃阴不足,加乌梅、石斛合甘草酸甘化阴。此时脾胃气阴俱虚,取药以平和为主,壮阳益阴,均不能过偏,若偏于温阳,可重劫胃阴,偏用养阴则碍脾阳。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顾护胃气,若胃气得苏,方有生机。在食疗问题上,必须重视胃气受纳功能与食物的质量。并且还要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医者要投其所喜,少少

13、与之,诱其食欲,待胃气苏醒,考虑食物品种与营养价值。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吃肝和汤,连服12周。(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

14、宜清心泻火,佐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3)疳肿胀若见小便短少,全身或四肢目胞浮肿,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苔薄白。乃脾虚水湿不运,泛滥肌肤,称为疳肿胀。其重在治脾,脾以阳为运,水湿得阳则化,故宜用温阳利水之法。水肿明显者,五苓散为主,重用桂枝,以温阳化气,促使膀胱气化,并可配合五皮饮。浮肿减轻,大便稀者,转以理中法。若水肿明显,小便清,夜尿多者,此肾气不固,气不化水,脾病及肾之候,治用金匮肾气丸。还可配合乌鱼、鲤鱼等食养疗法。兼证最严重者,后期常出现由虚致脱,如面色突然咣白,四肢厥冷,不思纳谷,呼吸微弱,舌质淡嫩少津者,急进生脉散、参附汤,或参附龙壮救逆汤,并

15、积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抢救。关于疳证的晚期,要重在严密观察病情。对极度消瘦、精神萎靡、不思进食或有其他合并症者,最易发生虚脱,必须警惕。其他疗法1.刺四缝 2.捏脊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1.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 2.小儿喂养,要定质、定量、定时,增加辅食,要掌握先稀(菜汤、米汤),后干(奶糕、鸡蛋黄),先素(青菜泥、豆制品)后荤(鱼、肉末),先少后多的原则。3.不要过早断乳,断乳后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4.经常带小儿到户外,利用天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阳光,增强体质。5文献选录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大腹丁奚候:“小儿丁奚

16、病者,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若久不瘥,则变成谷癥。伤饱,一名哺露,一名丁奚,三种大体相似,轻重立名也”。幼幼集成诸疳证治:“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劳,皆真元怯弱,气血虚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盖胃者,水谷之海也。水谷之精气为荣,悍气为卫,荣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少者病,水去谷亡则死矣。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气衰也;色不华者,血弱也。气衰血弱,知其脾胃必伤。有因幼少乳食,肠胃未坚,食物太早,耗伤真气而成者;有因甘肥肆进,饮食过餐,积滞日久,面黄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热不调,或喜怒房劳之后乳哺而成者。有二、三岁后,谷肉果菜恣其饮啖,因而停滞中焦,食久成积,积久成疳。复有因取积太过,耗损胃气。或因大病之后,吐泻疟痢,乳食减少,以致脾胃失养。二者虽所因不同,然皆总归于虚也。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研究方法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