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191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高水平推进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根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协同增效,源头防控。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突出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政府主导,市场激励。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推广应用,形成各

2、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科技引领,优化路径。加强减污降碳集成技术研发应用,提升绿色低碳创新策源能力。统筹水、气、固废、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数智赋能技术手段,打通双碳数智平台等应用成果。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主

3、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实现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典型模式。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所有设区市和60%的县(市、区)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评估,设区市减污降碳协同指数提高10%,创建20个创新城市、50个创新园区,建设200个标杆项目。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

4、,设区市减污降碳协同指数累计提高20%,累计创建40个创新城市、IOo个创新园区建设400个标杆项目。二、加强源头防控(-)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考虑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减污降碳源头管控政策体系。指导做好三线一单协同推动减污降碳试点,探索三线一单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技术路径、管理模式。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在全省建立与减污降碳目标相适应的分区管控体系。(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考虑减污降碳协同要求。以两高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

5、区规划环评应增加碳排放情况与减排潜力分析。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化纤等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供应。深入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合理开发水能,完善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全力争取清洁电力入浙,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严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以外新(扩)建燃煤自备电厂。到2025年,风光装机实现倍增,全省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3400万千瓦以上,核电装机超过1000万千

6、瓦。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聚焦水泥,化工,钢铁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石化行业推行减油增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炼油和石化产业基地化、石化和化工园区一体化、集约化程度,加快炼化系统能量优化技术。水泥行业严格执行熟料产能置换,严控产能,加快原燃料替代。化工行业提高化学产品质量标准,加快高效精储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副产能源资源与钢铁、建材等其他行业耦合发展。钢铁行业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工艺,提高废钢比,持续降低高炉燃料比。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五)加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

7、同减排力度。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深化石化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强化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涉VoCS绿岛项目,到2025年,活性炭再生处置建设规模达到60万吨/年以上,实现活性炭集中收集再生体系全覆盖。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推动钢铁、水泥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深化工业炉窑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清洁燃料替代。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0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降低20%;6

8、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清新园区;打造60个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杆项目。(六)强化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线路建设,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船)行动,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加快淘汰国四标准柴油货车。除保留的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车辆外,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邮政、公务用车、出租车新能源比例为80%o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全面完成港口主要码头岸电设施改造,积极推进油、电、氢、气合建站建设。到2025年

9、,全省国四及以下老旧营运货车更新淘汰4万辆。铁路货运量占比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集装箱江海、海河联运量年均增速超过10%。(七)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控制农业领域甲烷、氧化亚氮排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秸秆焚烧管控。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发电等规模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加强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污水处理的甲烷回收利用。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炫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羟使用。四、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八)深化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聚焦纺织,造纸,电镀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纺织行业推行小浴比染色、无聚乙烯醇上浆织造、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制浆、针织物平

10、幅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式染色等技术和装备改造。造纸行业开展黑液、制浆造纸污泥等废料以及制浆臭气、污水厌氧消化甲烷等废气中生物质能源的回收利用。电镀行业淘汰现有高耗能机电设备,提高生产线自动化率。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适度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渔光一体、鱼菜共生等多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模式。到2025年,打造60个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标杆项目,打造一批农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成1000家低碳生态农场。(九)注重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低能耗设备。鼓励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削峰填谷,推广污泥沼气热电联产及水源热泵等热能利用技术,推广建设太阳能发

11、电设施。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持续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攻坚行动。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完成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10个污水处理设施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工程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处理设施出水达标率达95%以上。(十)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推进工业节水减排,纺织等行业水耗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

12、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到202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186.8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缺水城市利用率不低于25%),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地区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创建节水型企业IOOo家以上。五、推进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十一)全域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全国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建设。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

13、项整治。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加快形成满足实际需求的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理、废盐资源化利用能力。到2025年,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危险废物趋零填埋。(十二)强化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利用或替代建材生产原料。推进退役动力电池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业废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2%以上,打造80个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14、标杆项目。(十三)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进塑料替代产品。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在全省沿海各设区市推广建设海洋云仓(蓝色循环)海洋污染物数字化治理应用。到2025年,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六、统筹保护修复和扩容增汇(十四)推进八大水系生态修复。推动实施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开展河湖岸坡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缓冲带修复。到2

15、025年,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完成岸坡生态化改造2000公里新增省级美丽河湖500M个)。(十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加强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深入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督查专项行动。(十六)增强碳汇能力。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自然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完善城市绿色系统,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探索实施城市阳台

16、农业、建筑屋顶园林化行动,提高城市建筑自身碳汇能力。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大力发展海洋蓝碳,有序发展浅海贝藻养殖,增加海洋渔业碳汇功能,支持开展红树林蓝碳试点建设。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5%,建成林业增汇试点县10个,林业碳汇先行基地10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上。七、开展模式创新(十七)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焦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工业型城市、数字经济型城市和生态良好型城市等4大城市类型创新模式,加快探索各具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机制,助力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市开展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发挥数字化改革和智慧治理优势,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评价体系,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各领域,打造高品质生活美丽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