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29430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的诊疗技术着色芽生菌病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我国以山东省和河南省患者较多。患者以农业、林业劳动者为主,近年来有器官移植后继发本病的报道。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由裴氏着色霉、紧密着色霉、疣状瓶霉和卡氏枝抱瓶霉引起。这些真菌生存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当其抱子从皮肤破损处植入可引起感染。二、临床表现本病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足、小腿和手臂多见,亦有发生于面、耳、胸、肩、臀部者。皮损初起为真菌侵入处的单个炎性丘疹,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菜花状或覆盖污褐色

2、痂,痂上有散在的针帽大小黑褐色小点,痂下常有脓液溢出,揭开痂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肉芽之间常有脓栓,在斑块或结节周围呈暗红色炎性浸润带。有时中心愈合,边缘扩展形成环状或马蹄状,长期不愈者可引起肢体象皮肿。沿周围淋巴管播散,出现卫星状皮损,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泛发性皮损。自觉轻度或无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或溃疡时有疼痛。病程进展缓慢,皮损可发展成乳头瘤样或斑块状、疣状皮肤结核样、梅毒树胶肿样、银屑病样、足菌肿或象皮肿样皮损。病变偶可侵及黏膜。甲受累常因甲周损害波及甲床而引起,表现为甲床变厚、混浊或明显幡状隆起,甲下鳞屑堆积。三、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有时呈假性上皮细胞瘤样增生,表皮内有炎

3、性细胞浸润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小脓肿形成;真皮浅层有广泛的炎性浸润,在异物巨细胞内和小脓肿处可见厚壁抱子。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外伤部位发生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疣状皮损,结合直接镜检查到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厚壁抱子可诊断,真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本病早期应与固定型抱子丝菌病、皮肤结核、皮肤黑热病、南美及北美芽生菌病等进行鉴别,主要鉴别要点是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五、治疗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者易治愈,当病程长久、病变范围较大并形成肥厚瘢痕者则治疗困难。(一)局部治疗小面积皮损可用直接切除、CO2激光、电灼、电凝固、冷冻等方法,较大面积皮损切除后需植皮,但应防止术中污染而引起播散。(二)外用药物治疗外用含渗透剂的抗真菌药物有效,也可在病灶内注射两性霉素BI3mgmL,每周12次。(三)内用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咯唬、酮康嗖、氟康哇、伊曲康哇等药物对多数患者有效,但对皮损广泛且有肥厚瘢痕生成者疗效欠佳,用药时间需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