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道系统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规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胆道系统一、胆囊结石1、病理与临床胆囊结石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在我国胆囊结石患者中以胆固醇结石最多见。胆囊结石可合并胆囊炎,且两者互为因果,部分患者最终导致胆囊缩小,胆壁增厚,腔内可充满结石。胆囊结石患者可有右上腹不适、厌油腻等症状。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内时,可导致右上腹绞痛、发热等症状。胆绞痛是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可突然发作又突然消失,疼痛开始于右上腹,发射至后背和右肩胛下角,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部分患者疼痛发作伴高热和轻度黄疸。疼痛间歇期厌油食、腹胀、消化不良、上腹部烧灼感、呕吐等症状。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压痛,有时可见右上腹部有压痛,有时可扪到充满结石的胆囊。胆囊结
2、石超声显示率90%以上,诊断价值较大,是首选的检查方法。2、声像图表现胆囊内可见一个或多个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当结石较大时,常只能显示结石表面形成的弧形强回声,内部结构难以显示。多个结石紧密堆积时,有时不能明确显示结石数量及每个结石的具体大小。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1)泥沙样结石:可见多个小强回声堆积,形成沉积于胆囊后壁的带状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2)充满型结石:胆囊内呈弧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无回声囊腔不相识,强回声带前方有时可显示胆囊壁,后方结构则完全被声影所掩盖。3、鉴别诊断典型的胆囊结石超声诊断一般不困难。对于胆囊颈部的结石,由于缺少胆汁
3、的衬托,使其结石回声不明显,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声影,超声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变换体位,如坐立位、胸膝位等,才能发现结石,并进行正确诊断。(1)泥沙样结石与浓缩淤积的胆汁或炎性沉积物相鉴别:泥沙样结石回声,声影明显,随体位移动速度较快。(2)充满型结石需与常腔内积气相鉴别:结石后方为明显声影而非气体后方的彗星尾征,且肠腔内气体形态随时间而变化。二、胆囊隆起性病变1、病理与临床胆囊隆起性病变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一组不同病理类型的疾病,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中以胆固醇性息肉占大多数,其次是炎性息肉和腺肌瘤;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中以腺瘤为主。胆固醇性息肉主要是上皮细胞
4、基底膜内胆固醇沉积、组织细胞过度膨胀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黏膜表面,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一种,临床较为多见。其病理特点为多发小息肉,质脆蒂细,易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无癌变倾向。炎性息肉是由胆囊黏膜的固有膜上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肉芽肿向胆囊腔内突起,故多发生在胆囊有慢性炎症、结石情况下。炎性息肉不是真正的瘤,属于假瘤。胆囊腺肌病时可见黏膜肥厚增生,阿一罗窦数目增多并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憩室,故有“胆囊憩室病”之称。病变肌层明显增厚,一般分三型:弥漫型、节断型和局限型。胆囊腺瘤呈广基与胆囊相连,偶有蒂,以单发多见,体、底部较宽。目前认为其可
5、能为胆囊癌癌前病变。文献报道其癌变率在10%左右,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危险性增加。胆囊癌是胆道西戎常见的恶性肿瘤(详见相关章节)。2、声像图表现(1)腺瘤:单发多见,多位于胆囊颈部或底部,为类圆形中等回声,自胆囊壁向囊腔内突出。偶有蒂,不伴声影,不随体位移动。直径大于1.0Cm者应警惕恶变可能。(2)胆固醇性息肉:息肉常多发,体积较小,显示为自囊壁上向腔内突起的乳头状或桑根状中强回声,小的仅呈现为点状强回声,大的通常不超过LOcmo多数有长短不等的蒂,或基底较窄,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一般无声影,点状强回声后方常伴彗星尾征,也可合并胆囊结石。(3)腺肌病:胆囊壁增厚,可呈弥漫性、节段性或底部局限
6、性增厚,向腔内隆起。增厚的胆囊内可有晓得圆形无回声区,可合并胆囊壁内小结石,呈斑点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彗星尾征。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亢进。(4)炎性息肉:常多发,发生部位不固定,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基底较宽,无蒂,且常同时伴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表现。3、鉴别诊断(1)胆囊腺瘤和胆固醉性息肉相鉴别:两者相比,腺瘤体积较大,基底较宽;且腺瘤常单发。多发且体积较小者多为胆固醇性息肉。(2)胆囊腺瘤、腺肌症与小结节型腺癌相鉴别:腺癌多单发,体积较大,直径多数大于15mm。腺瘤直径大于IOmm时应警惕恶性可能。而腺肌症除特异性小囊样结构外,还可通过脂餐试验鉴别,腺肌样增生表现为收缩功能亢进,而慢性
7、胆囊炎和胆囊癌是收缩功能降低或丧失。需要注意的是,息肉如果增大超过10mm,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有血流信号时,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需密切观察,并考虑手术切除。三、肝内外胆道梗阻正常情况下,左、右肝管及更细小分支通常不显示,肝总管宽度小于5mm,胆总管宽度小于8mm,胆囊切除后或大于70岁的老年人,胆总管代偿性增宽可达1012mmo1、病理与临床引起肝内外胆道梗阻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解释,其次是肿瘤、炎症、蛔虫。胆道阻塞导致胆汁瘀滞,胆压增高,胆管增宽。2、声像图表现肝门处胆管及肝内胆管均与门脉及其分支平行,因此肝内胆管扩张呈树枝状、丛状,与平行走行的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重度扩张时,呈“树杈状
8、”或“海星状”向肝门部汇集。肝外胆管扩张,与门静脉构成“平行管征”或“双筒猎枪征”。正常胆总管内径46mm,老年人可达8mm。肝外胆管内径超过12mm时,提示明显扩张。3、鉴别诊断超声显像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系结构,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因此对鉴别黄疸的性质、阻塞部位及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根据胆管扩张的水平可以判断阻塞部位,一般情况下,胆总管与胆囊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如肝内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胆总管扩大,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梗阻;如肝内胆管扩张,胆囊不大甚至缩小,胆总管不扩张提示肝总管梗阻;如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胆囊不大,提示胆囊或胆管病变;如胆管、胰管双扩张,提示壶腹水平梗阻结石、肿块、炎
9、性狭窄等。胆管结石表现为胆管内的强回声伴声影,通常与管壁分界清晰。胆管肿瘤以恶性多见,多为中等或低回声,与管壁分界不清,管壁增厚、中断,肿物的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晰。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梗阻程度常比结石引起的梗阻严重,胆总管内径常达l.cm以上。肝外胆管也可因肿大淋巴结等引起外压性狭窄,但胆管扩张程度不如胆管肿瘤所致梗阻严重,且胆管壁结构完整,胆管远端均匀性缩窄。肝内外胆道梗阻常见病因包括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胆道蛔虫症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外压性改变等。分述如下:1、肝内外胆管结石1)病理与临床:肝外胆管结石多见于壮年和老年,急性发作时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等,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肝外
10、胆管结石以胆总管结石多见,其来源一是在肝外胆管内形成,来源二是由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下降至胆总管。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是引起胆管梗阻和继发的急性胆道感染。结石在胆管内可以移动,除非发生嵌顿,一般不引起完全性阻塞。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等病史。典型发作症状是:胆道间歇性梗阻和伴发胆道感染症状,如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发冷、发热、黄疸、恶心、呕吐。急性发作时则出现腹痛、高热、寒战及黄疸。肝内胆管结石多发生于中青年,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上腹部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2)声像图表现:肝内、外胆管内出现强回声,伴或不伴后方声晕。嵌顿于胆总管下段或肝总管内结石,致使其上段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呈树枝状扩张,并可致胆囊
11、增大。结石多发时可见多个强回声,沿胆管走行部位排列,上段胆管扩张或不扩张。胆管结石常合并胆囊结石。3)鉴别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多位置较深,容易收到肠气的干扰,其诊断较胆囊结石困难,较小的结石以及位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容易漏诊。胆总管下段结石需与胆总管下段或壶腹部肿瘤、肠气、瘢痕组织等鉴别:肿瘤多呈中等回声或低回声,浸润胆管壁,体积较大。而结石与胆管壁有清晰分界,其后方常伴声影。肠气、瘢痕组织形成的强回声常于某一切面时与结石声像图类似,多切面检查常能鉴别。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需与肝内钙化灶和积气鉴别,肝内管壁的钙化灶为强回声,常呈等号样,炎症后的钙化灶常呈簇状,回声多强于肝内胆管结石,不沿胆管走行分布,
12、肝内胆管不扩张。胆管内积气患者多有胆道、胃空肠吻合术等病史,气体强回声同时出现于多处胆管内,形态不固定,无声影,伴彗星尾征,改变体位时可向胆管内位置较高处移动,不伴有末梢胆管的扩张。2、胆道肿瘤1)病理与临床:胆管癌较胆囊癌少见,其发病率约占胆囊癌的1412,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胆管癌好发于肝门部左、右肝管汇合处、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以及壶腹部。约80%是腺癌,偶见未分化癌和鳞癌。胆管因癌细胞的弥漫型浸润而变硬、增厚,肿瘤环绕胆管浸润使三关狭窄或堵塞,亦可呈乳头状或结节状肿块突入管腔,使胆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胆管癌的临床表现以阻塞性黄疸最为突出,其起病隐袭,早期即出现黄疸。黄疸进行性加重。
13、常伴有上腹疼痛或胆绞痛样发作。如伴继发感染,有高热、上腹剧痛、胃肠道症状。其他症状有体重减轻、身体瘦弱、乏力、肝大、腹水、恶病质等。另外,胆总管壶腹部癌可有消化道出血以及顽固性脂肪泻,并可发生继发性贫血。2)声像图表现:胆管内见中等回声或低回声,自管壁突入扩张的管腔内,肿块边缘不整,与管壁黏膜层分界不清,管壁回声中断;或胆管壁局限性不均匀增厚,致管腔明显狭窄,CDFI:其内无或见少许血流信号,其远段胆管扩张。晚期胆管癌可见肝脏弥漫肿大,回声粗糙不均匀,以及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灶。3)鉴别诊断:超声能够显示胆管形态及走行的改变,并能准确判断胆管内肿块的形态特征,通常能正确诊断,但是应注意肝
14、脏及肝门区有无淋巴结转移。某些硬化性胆管炎的病例与胆管癌难以鉴别,诊断困难时应进一步做PTC及ERCP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胆总管下段癌需与壶腹癌、胰头癌相鉴别:胆总管下段癌位于胆总管内,形态相对规则,胆总管回声中等;胰头癌位于胰头内,回声低,形态欠规则,所致胰管扩张更明显。但胆总管下段癌与壶腹癌通常难以鉴别;高位胆管癌需与肝癌相鉴别:位于胆道旁的肝癌可以压迫或浸润胆管壁,甚至在胆管内形成瘤栓,致上段胆道扩张,导致鉴别困难,此时应多切面仔细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其与胆道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四、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1、病理与临床目前对该变更的病因多数学者造成先天性因素学说,包括先天性胆管上
15、皮增殖异常、胆胰管合流异常及胆管周围神经发育异常。先天性胆管上皮发育异常导致部分管壁薄弱。胆胰管合流异常导致胰酶在胆管内激活破坏胆管上皮。胆管周围神经发育异常可导致胆管下段痉挛、胆管内压增高,促进胆管扩张。本病多由于先天性胆管壁薄弱、胆管有轻重不等的阻塞,使胆管腔内压增高,扩大形成囊肿。关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临床分型,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TOdani分型法:I型为胆总管梭形或球形扩张;II型为胆总管憩室;In型为胆总管末端囊肿;IVa型为肝内外胆管多发性囊肿;IVb型为胆总管多发性囊肿;V型为肝内胆管单发或者多发性囊肿(即CarOli病)。其中以I型发病率最高,约占报道总病例的90%以上
16、;II、In型均罕见;IV、V型相对少见。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有三大特征:腹痛、黄疸和肿块。但往往有此典型表现的病例并不多。2、声像图表现(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扩张,呈囊状、梭形或椭圆形,常常在1.0cm以上,特别注意本病囊状扩张的两端与胆管相通,为特征性表现,壁光滑清晰,其内回声清亮。合并结石、胆汁淤积时其内可见强回声或中低回声。多无气压胆道系统异常表现,可合并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又称CarOIi病,声像图表现为左、右肝内胆管节段型或弥漫型的囊性扩张,呈椭圆形或梭形,囊腔间相互连通,边缘清晰光滑。3、鉴别诊断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以青少年女性多见。患者常常有右上腹痛、黄疸等症状。幼年时肝外胆管囊状扩张,往往无症状,可偶然在体检中被发现。(1)需与胆总管下段结石或肿瘤等致胆道扩张向鉴别: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的部位呈椭圆形或纺锤形,而上下段与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