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工作打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工作打算.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的问题及对策一年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号角吹响,足音铿锵。“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取得了重要成效,3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对168.9万个有效样本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双减”得到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群体的普遍赞同,其中学生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为96%,其中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64%非常满意,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超
2、74%的学生每周参加5天课后服务,86%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是大多数家长最希望看到落实的举措之一,而师资力量、内容安排、监管机制等,也是家长对于学校课后服务最关心的事项。高质量的学校课后服务,有助于缓解家长们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依赖。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请和我共同思考。一、学校课后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有所增加。学校提供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后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新任务。在适应新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回应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新要求、新期待。许多学校的老师每周要参加两三次课后服务,每次时长至少两个小时,虽然学生的在校的时间得到延长,这也意味着老师
3、上班的时间也被延长,老师在校的工作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增加了10个小时。老师的工作强度增大,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质量,而且,教师也有自己的子女,选择在校加班照顾班上的学生,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无人照顾。而教师的日常备课、教学工作、非教学事务和个人家庭职责并未减少很多教师的工作已经满负荷了。从一些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的感受来看,工作压力增加、身心疲惫是他们的普遍感受。教师职业认同遭遇了质疑一些教师萌生了离职的想法。长此以往,老师的内心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这样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质量也会有很大幅度降低,从而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相应的,我觉得对教师的关爱也要及时跟上。对此,一方面要改进教师管
4、理工作,比如学校要平衡教师间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通过细致化管理释放教师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更好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在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按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工作量和服务内容确定教职工取酬标准,另外还要肯定教师的付出关心教师生活,例如某校工会开设“教师家庭晚餐”每天课后服务结束后,教师们都会去学校食堂打包几份晚餐回家,也给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很多麻烦。教师们感叹:“在饭盒里装着的不仅是一家人的晚餐,还有学校工会组织的温暖。另一方面,则是要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减负。切实减少各种比赛、评估填表、考评等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的负担,让教师能够静心从教、安心从教,
5、把全部精力用在教育教学上。(-)学校课后服务缺乏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学校课后服务包括作业辅导、培优辅困、选择性的文体和社团活动等多种类型,各校的具体服务项目数量更多。课后服务不是系统性授课,难以用分数直观展示这些服务和项目给学生成长带来的成效。这容易让家长产生对课后学习效果及其给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的担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是国家“双减”政策强调的重要内容,但从各地出台的实施细则看,关于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各地普遍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和衡量标准。未来,“双减”政策落实的成效评价、督查督办、宣传引导等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规范和质量标准。(三)与现有课程和学校评价体系的衔接机制尚未
6、建立。有一项关于“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对考试制度有何期待的调查表明,选择“降低考试分数占比,提高综合素质占比,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丰富学生评价体系,”的家长占比最高;也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担心“学生因为负担减轻,难以保证学习成绩”,学生所在学段越高,表达这一担心的家长比例也越高。我觉得需加强课后服务项目设计与现有课程和教育评价体系的联动、衔接,通过学生积极的身心变化,向社会展示课后服务在学校课程和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内在价值。(四)社会资源尚未充分融入学校课后服务体系。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主力军是在校教师。这支力量尚不足以支撑庞大、多样化、多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学校所在社区可能因为地处农村或郊区等因素,
7、使其社会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成为问题。有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家长希望由学校老师提供课后服务,但对于专业组织、志愿者、公益组织、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等力量的参与,他们也持开放态度。当前“双减”政策中关于多部门统筹协调的规定,集中于管理职责的层面,跨部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明确。针对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各地还缺乏政府层面的准入标准、激励机制和监管程序。二、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对策(一)设立学校课后服务的专项经费。着眼学校课后服务的制度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不断改善学校课后服务的条件和环境。为此,建议设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建
8、设、教师津贴、外聘人员酬劳、困难学生资助(针对部分收费项目)、设施设备配置、教材开发、服务项目和教师个人奖优、项目日常运营等。实施基于服务质量和效益的专项经费使用监管制度。(-)建立社会资源的服务准入和资源配送制度。促进学校课后服务的多元供给,确保有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段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彰显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原则,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订立课后服务目录和准入标准,动态遴选符合要求的各领域校外服务机构,例如拟遴选一批开展艺术、劳动、科普、体育、等项目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公益性组织)和能工巧匠、民间艺人、体育教练、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培训,供学生自
9、主选择参加。加大对办学基础薄弱、周边社会资源匮乏学校的优质资源配送力度,促进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三)推动落实“以学定考”理念,以可感知的课后服务评价实践,撬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总体改革。推动建立学生参与课后服务项目的成效评价制度。根据课后服务项目的内容、目标和特点,开发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素养、技能、体能等可感知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工具。推进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体系、日常教学及其评价的衔接、融通。在将“双减”工作纳入区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时,避免出现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两张皮”的现象。(四)将学校课后服务的民主、科学决策情况纳入“双减”工作督导内容,强化学校课后服务的配套治理。推动
10、各地区、各学校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规划和计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课后服务的决策参与、供需对接、信息沟通和后勤支持等举措,提升服务事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营造支持性氛围,缓解家长和教师的焦虑和压力。此外,在课后服务的项目选择、人员聘用等重大事项上,学校要根据实际需求,从入选名单中自主选择,并经参与学生的家长代表认可,学校集体研究,最终确定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培训机构。学校要和选定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公益性组织)或专业人才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工作职责和待遇学校应充分吸纳家长、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消除各方的疑虑和误解,凝聚信任感、支持度和参与度。要搭建区域性的课后服务在线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
11、反馈相关信息,为资源、经验共享提供便利。三、结语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是义务教育的种延伸,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更高的价值追求它的价值取向,使得家长及社会各界对课后服务质量有着强烈的期待。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强调了我们要重视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学校作为提供教育的平台,有责任和义务保障每个学生生活和学习健康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基本公平。促进学校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外服务体系,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课外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促进课外服务的规范化,使课外服务能够充分传播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