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4019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出行服务行动计划一、城乡互促,双向发展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进得来、留得住、离得开,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二、规划实施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有效建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一节加强监测评估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以及重要改革推进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和干部评价体系。开展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估,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度,对城

2、镇化发展成绩突出的市、县(市、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土地指标和城镇化发展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奖励,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运用大数据、遥感等辅助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强化监测成果运用,为城镇化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第二节凝聚实施合力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整合人口、产业、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实施计划,分解规划目标,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建立城镇化建设项目清单。依法依规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性评价、能源评价等前置评价,开展水资源论证,提高规划实施科学性和可

3、行性。加强城镇化智库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深化城镇化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各界作用,凝聚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共识和力量。三、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城乡发展整体布局,发挥规划导向和约束作用,建设绿色、安全、韧性、人文的现代宜居城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一、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发挥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约束作用,建立健全全域统筹和分类引导相

4、结合、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专业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机制。增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公共预算、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壁垒,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优化布局,破解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二、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类新城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要纳入所在行

5、政辖区国土空间规划,不得单独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制定全省城市更新实施意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全面开展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分年度推进更新改造。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2025年前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新建居住区推广街区制,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改造和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构建覆盖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政策体系,严格

6、规划变更程序,推行规划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开,健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督权,强化群众对建设活动及建后管护的知情权和建议权。第二节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城市碳排放碳达峰实现路径,推动建筑、交通、产业等关键领域绿色变革,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发展模式。一、完善城市环境设施体系全面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以区县为单位,整建制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城区全部实行雨污分流,确保城区污水全面收集、雨水高效利用排放。建立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省级财政资金激励奖补制度,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向周

7、边农村延伸,到2025年,建设改造修复城市污水管网5000公里,60%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建立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适度超前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到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焚烧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二、加大节能降碳力度研究编制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绿色低

8、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工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大项目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绿色新兴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配合国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三、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交付等建造全过程,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因地制宜推广被动式建筑,2025年居住建筑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

9、鼓励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将建筑从能源消耗主体转变为生产主体。推广智能建造,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增长,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四、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出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全面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25年智能网联充电设施超过10万个。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统筹推进公交车更新换代,除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城市公共汽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搭建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支持各市制定新能源家用汽车推广

10、应用政策。加快氢能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依托交通线建设生态航道及绿色交通廊道。五、加大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0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有效遏制0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

11、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六、转变城市资源利用方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存量发展空间。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产业和城市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逐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国家分解目标任务。高标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健全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落后、过剩产能或者低效用地逐步退出,以用地效率提升倒逼

12、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产出得到稳步提升。七、塑造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新方式依托集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全面节约战略实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围绕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促进绿色低碳商品供给。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第三节增强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生态安全格局,树立危机防控意识,加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维护城市运行秩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一、构建开发与

13、保护相协调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两屏三带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础上,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约束,加快推进市县级生态红线落地,推动全省域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加强沿黄国土综合保护,推进黄河水体、河岸、河口、黄河故道系统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规划建设千里生态廊道。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推进矿山修复,开展增绿护绿行动。持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加大城市双修力度,加强城市自然风貌保护,扩大城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左右,不断扩容开敞有度、疏散高效的城市内部安全空间。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

14、进、综合治理,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工作部署,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渗、滞、蓄、排、净、用能力,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三、强化城市安全管理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机制,提升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

15、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以燃气管网等为重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更新改造步伐,确保安全可靠运行。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建筑应急避难功能,提高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应对灾害能力。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工作规范,加强城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整合城市应急、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公安、水务、城市管理、气象等各部

16、门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和多部门协同响应。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和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多种方式、区域协同的高效救援模式。提高公共卫生防治救治能力,各市至少建成1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实现应收尽收。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救治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和快速调配机制,提升应急处置效能。五、打造平安山东一张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有效应对非传统领域安全风险,努力建设领域更加宽广、机制更加完善、基础更加巩固、治理方式更加科学、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山东。强化全领域智慧化应用,推动安全数据跨领域分享,维系工业、生产、消防、交通等重点行业安全,兜住特种设备、核设施、危化品等安全底线,对食品、居家、校园等百姓身边的安全保持持续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