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社会信用条例总结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监管社会信用条例总结经验.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市场监管社会信用条例总结经验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社会信用条例,紧紧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开展信用提升行动为切入点,强化诚信文化建设,积极发挥信用机制对优化营商环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提升市场整体诚信水平,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全面服务市场主体,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打基础抓宣传培训,加大信用培育力度*.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建设。一方面,在“*”消费者权益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等重要节点,加大*省社会信用条例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等信用监管法规规章的宣传培训力度,持续普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知
2、识,提高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和参与信用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信用监管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以干代训I、经验交流等方式,全市市场监管开展教育培训*次,确保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全面了解、掌握和使用信用监管制度工具,切实提高基层监管人员履职能力和水平,确保信用政策红包“精准滴灌”市场主体。带动形成“守信、塑信、复信、用信”的社会氛围,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强化信用意识。*.积极发挥信用机制作用,开展信用合规建设。一是积极发挥信用机制作用,开展信用合规建设。指导大中型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合规建设,将遵守信用监管法规政策、守信践诺履约、遵守国家廉政法规等内容纳入企业合规建设内容,引导市场主体厚植诚信理
3、念。二是积极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Z参与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构建行业自治、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积极推动社会共治,变部门行为为社会行为。“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积极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Z参与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构建行业自治、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部门联动,同向发力,积极指导企业信用建设。二、突出重点抓创新监管,拓展信用服务宽度*.做好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在年报精细化管理、日常监督检查、信用惩戒等环节,根据行业区域及监管对象实际
4、,采用电话通知、上门走访等方式,向信用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发布信用警示提醒和指导,推动信用监管由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延伸。电话告知户数*户,短信提示*条,上门走访*户。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依法处置企业风险隐患,引导企业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依法诚信经营。今年以来,全市通过电子显示屏、门户网站、微信等平台开展年报宣传,并拍摄年报流程小视频,方便市场主体直观了解填报方法和失信产生的后果;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基层所还通过食品安全协管员把年报相关政策宣传到各村,扩大年报工作公众知晓度;与行政审批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积极沟通组Z培训宣传活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个体工商户、企业以
5、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年报工作。*.加强信息归集共享,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对行政处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以及“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结果等信息,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及时录入公示,积极推动建立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检查结果互认互用等机制,对抽查发现的违法失信行为,依法加大惩处力度和联合惩戒,形成有力震慑,增强市场主体守法自觉性。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促进社会共治,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截止目前,全市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条,其中:行政许可*条、行政处罚*条、抽查检查*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条,形成了“一网归集、信息共享”“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三、重效能抓信用服务,提升信用
6、环境温度*.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加强信用修复指导,主动向社会公布信用修复服务热线电话,及时解答涉及信用修复条件、途径和程序等问题,帮助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优化信用修复机制,创新信用修复“零跑腿”“异地办”服务,对无法当面提交材料的市场主体推行“网上办”“邮寄办”;建立互认机制,实现外部门处罚信息修复“网上移”“网上办二全市帮助*户市场主体移出异常名录(企业*户,个体户*户),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激发企业活力。为使市场主体减轻受疫情影响,快速恢复生产,服务市场主体发展,针对无故意未年报的各类市场主体,引导重塑信用,纠正失信行为,有效激发活力。*年*月*日开始对市场主体逾期年报行为实施包容审慎执法,给予市场主体宽展期并免处罚,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全市共有*户市场主体及时主动纠错免予处罚。*.开展差异化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按照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在年报和信息公示等环节,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优先采用非现场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柔性监管方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部门联查抽查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