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89697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中医中药理论案例研究 (101).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六淫1 .六淫的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2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阳邪一一春季主气,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一一媵理疏松,汗出,恶风。易袭阳位:易侵犯体表、阳经和上部(头、面),如头痛、汗出、恶风等症。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

2、居,游走不定。风邪为病,其病位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如风痹(行痹):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发病快、急变化多、传变快如风疹之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眩晕、震颤、抽搐等。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而伤人致病。二是指风邪伤人致病最多。(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D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一阴气盛“阴盛则寒”伤阳一温煦气化失责,见寒证“阴盛则阳病”寒伤肌表一一伤寒:恶寒寒邪直中于里一一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见脱腹冷痛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

3、: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寒痹(痛痹):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重。3)寒性收引收引:收缩和牵引。寒可以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寒邪伤及肌表,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等。(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邪:夏季主气,火热所化炎热:高热上炎,扰动心神暑邪伤人多见高热、面赤、脉洪大、心烦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升散:上升发散。暑,入气分,开膜理。汗大出:伤津一口渴,尿短赤。耗气一倦怠乏力,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故暑邪致病,多夹湿邪为患。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

4、热症状外,常可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呕恶、大便滤泄等湿滞症状。(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D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水,故为阴邪-一伤阳湿留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伤阳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等。湿阻胸膈:胸膈满闷。湿阻中焦:院痞腹胀,食欲减退。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2)湿性重浊重:湿邪为病,症状具有沉重的特点。湿阻于头:头重如裹。湿阻四肢一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浊:湿邪为病,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在表:肌肤疮疡,流脓淌水。在下:小便浑浊,下痢脓血,女子带下过多。3)湿性黏滞症状的黏滞性一一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不畅。如:肌肤黏腻,小便不

5、利,大便不爽,大便排泄不爽,小便滞涩不畅。病程的缠绵性一一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长,缠绵难愈。病位的广泛性一一不局限,内而脏腑,外而皮毛,经络血脉无处不到。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侵及人体下部。如大小便失常,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燥胜则干,燥性收敛,伤人津液。燥邪为病,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比如:干: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尿少便干等。涩:皮肤干涩皴裂,毛发不荣。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外燥可通过口鼻直接伤肺。肺燥失润:燥易影响肺之宣降,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喘

6、息胸痛。(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阳邪一-“阳盛则热”,发为实热性病证。炎,炎热:高热,恶热。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为火脏,心主神明。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澹语等症。3)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伤人,因其性燔灼急迫,一是可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二是直接消灼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故火热之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若阳热过盛,大量伤津耗气,还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

7、虚症状,重者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虚脱证。4)火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躁扰心神,神明无主;加之燔灼津液,筋脉失养,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动血”,指火热邪气入于血脉,迫血妄行和损伤血络。轻则血行加速而脉数,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蜘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5)火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燔灼腐肉,易发为痈肿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临床特征。疥气1 .概念: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由外入内,为外

8、感性致病因素。“SARS”,艾滋病(AIDS),天花等2 .方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七情内伤1 .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2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3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D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

9、;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涣散:失神,狂乱。心气暴脱: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肺气耗伤:气短乏力,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胸闷懒言等。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陷于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心气紊乱惊慌失措,惊悸不安,神志错乱。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脾气呆滞:精神萎糜,不思饮食,纳呆,腹胀,便沿。(3)多发为情志病(4)影响病情变化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消沉,悲

10、观失望,加重病情。饮食失宜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1.饮食不节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脱腹胀满疼痛,暧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2 .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多以胃肠病为主。常

11、见:肠胃疾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物中毒:高热、呕吐等。3 .饮食偏嗜寒热偏嘻:偏寒:损伤脾阳,寒湿内生;偏热:导致胃热,肠胃积热;五味偏嗜:偏嗜五味:五味分属五脏,久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引起本脏功能失调,或致脏腑间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病变。食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湿、生痰,甚至变生瘾积。劳逸失度1.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体劳)一一伤肺脾劳伤筋骨: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劳则气耗: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2)劳神过度(神劳)一一伤心脾耗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

12、多梦。损伤脾气:纳少、腹胀、便澹、消瘦。(3)房劳过度(房劳)一一伤肾精和肾气肾精虚一一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早衰、性机能减退;肾气不固一一腰膝酸软,阳萎、早泄、遗精等。4 .过度安逸过逸: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致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二是阳气不振,正气虚弱。三是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痰饮1.痰饮的概念痰饮: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如咯吐之痰。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如眩晕、癫狂等。饮因其停留部位不同可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5 .痰饮的形成痰饮的生成,多因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以致脏

13、腑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6 .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凛疡痰核、阴疽流注。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恶心呕吐等;痰阻心脉:胸闷心痛等。(2)影响水液代谢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行;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的气化。(3)易于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由于痰饮随气流行,内可五脏六腑,外可四肢百骸、肌肤膜理。故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痰饮

14、所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且痰饮停滞体内,还可夹风、夹热、化寒,化火、化燥:即可上犯清窍,也可下注足膝,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瘀血1 .概念瘀血是指体内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蜘血”、“败血”、“污血”等。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瘀血是指具有致病性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2,瘀血的形成(1)血出致瘀(2)血行不畅致瘀3 .瘀血的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4 .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部位固定。出血:因瘀血阻滞,损伤血络,血逸脉外而见出血色紫黯,或夹有瘀血块。色紫黯: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等。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Al型题】1 .下列各项,“六淫”概念表述正确的是()A.风、寒、暑、湿、燥、火B.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C.六种病理变化现象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正确答案E2 .暑邪伤人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邪伤人,损伤脾胃,纳食减少C.暑多挟湿,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