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五年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废城市建设五年实施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无废城市建设五年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根据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 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关于印发省无废城市建 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十四五时期相关专项规划 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则(-)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 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积极推动固体废物处理 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将无废城市建设 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相融合,持续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全面提 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建成黄河中下游重要生态
2、 功能区的美丽新奠定坚实基础。(二)编制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无废城 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快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城市高 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充分发挥好顶层设计引领和政府宏观指 导作用,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建立起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各 项制度合力保障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体系。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银行信贷资金向绿色发 展倾斜。坚持系统谋划,促进协同增效。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统筹组 织的系统工程,理清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固体废物管理职能职责,凝 聚共识,协同联动,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模式。 以
3、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为基础,与省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相统一,与市十四五时期相关规划相衔接,统 筹工业、农业、生活、医疗卫生等领域各类固体废物的全流程管理要 求,整体推进,补齐短板,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合理设定目标。立足建成省智慧化、绿色化、 均衡化、双向化标杆城市的建设任务,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识别各类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过 程的主要问题和成因,重点解决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效果不理想、建筑 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完善、餐厨垃圾处置能 力不足、固废资源化利用方式低值单一等问题,加快补齐相关治理体 系和基础设施短板,制
4、定符合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无 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模式。坚持理念先行,倡导公众参与。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 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 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宣传引导,发挥中心城区、产业园区、骨干 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全民参与,形成无废城市建设理念 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建设范围及时限我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范围为全市行政管辖区域。建设年限:2022年至2025年。二、目标和指标(-)总体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抓协 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的机遇,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
5、保护与高质量 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无废城市管理 制度和技术体系,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公众参 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 2025年,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固 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比例显著提升,区域处置 设施缺口基本补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 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危险废物全过程安全管控,无废理念得到 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生活垃圾分 类制度基本落实到位,建筑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二)建设指标到2025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6、全覆盖,其他县(市、区)至 少有1个街道和1个乡镇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中 心城区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乡镇比例达到60% ,生活垃圾 回收利用率提升至3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定在0.78吨 /万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工业危险废 物产生强度稳定在0.017吨/万元,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 达到100%。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新 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民用建筑比例提升至40% ,建筑垃圾资源 化利用率提升至50%o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粪污 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2% ,化肥
7、、农药亩 均施用量持续下降。(三)指标体系根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要求,综合分 析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和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本 地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条件,本实施方案提出了 25项必选指标和25项其他指标。三、主要任务(-)抢抓机遇谋发展,擘画无废顶层设计1 .多战略协同推进,多规划统筹协调紧密结合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 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全面梳理涉及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任 务要求及措施,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生态环境 保护、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协同推进。 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与无废城市建
8、设相关内容的衔接,整合各类规 划目标和建设任务,确保协调一致、同频共振、齐头并进。2 .各区域协同治理,各部门协调联动借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改革成果,探索优化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 置协同治理机制,以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 部门单位、各级委政府为主体,形成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实现发现问 题、任务分解、解决问题、督导考核的闭环管理模式。明确各类固体 废物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提升监 管能力,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顺畅、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协调联动 机制和综合管理体制。统一相关部门的统计标准、口径和方法,充分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整合优化集成一般工业固体
9、废物、 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五大类固体废物信息系 统,实现业务层面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系统化、精细化、长效化的固 体废物产生与综合利用统计体系,提升管理、决策综合能力。(二)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减少源头产生工业固废1 .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转型发展。制定市碳达峰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和省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精准的企业分 类综合评价体系,重点加快冶炼、化工、纺织、造纸及家具产业向绿 色低碳转型、新材料产业向研发应用转型、食品加工产业向专精特深 加工转型。推动淘汰涉固体废物产生的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突破一 批工业绿色转型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原料减量化与废物
10、减量化途径。 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 绿色工厂20家。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推进绿色化工、新材料 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绿色能源循环基地。将绿色制造纳入专项 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对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 应链,实施绿色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拓展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 绿色信贷支持政策。拓宽循环维度,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 业、循环型服务业的三循环体系,推广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促进废物交换利用,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及国 家绿色产业
11、示范基地建设,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 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齐河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 .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充分发挥三线一单成果在产业准入 清单编制及落地实施等方面作用,推动产业准入清单在具体区域、园 区和单元落地,坚决压减过剩产能,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到 2025年,钢铁行业限制类装备全部退出,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 生强度保持在0.78吨/万元以下,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保持在 0.017吨/万元以下。深入推行清洁生产。不断加强项目建设和产品设计阶段清洁生产, 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分析论证原辅材料使
12、用、 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厂内外运输方式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 置等,对使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说明,相关情况作为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快探索能源、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工 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依法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电镀、制 革、造纸、纺织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行业,开展全流程 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国家鼓励发展 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 审核,实施企业清洁生产领跑行动,发挥清洁生产在固体废物源头减 量和减污降碳的促进作用。3 .提升
13、工业固废资源利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针对冶炼废渣、粉煤灰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面临的产生量大、利用手段低值单一的问题,以及产业链的难点和堵 点,支持产废企业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技术创 新,推动产废企业和固废利用企业的耦合联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高 值利用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探 索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产业协同、区域协同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 用发展新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平台建设, 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瞄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开展联合 科技攻关,解决制约清洁生产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关键瓶颈技术。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冶炼废渣、粉
14、煤灰、煤阡石、脱硫石膏为 重点,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向规模化、高值化、低碳化转变, 到2025年实现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推进铁合金渣、钢渣等冶炼 废渣产排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引导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评价 提高工业固废在企业内部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冶炼废渣在水泥、 混凝土及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的掺配量,扩大固废资源化产品 在建材行业的利用。鼓励冶炼废渣无害化处置后用于路基材料和采矿 井下充填材料,拓展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大粉煤灰在建材行业的综合 利用,重点拓展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轻质墙板和墙体、装配式建筑 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领域的应用。加快示范企业培育。在煤砰石、粉煤灰、尾矿、冶
15、炼废渣、工业 副产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上下 游产业带动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综合利用骨干企 业。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绿色、高效、规模化综合利用示 范项目建设,发挥带动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建材企业向装配式 建材发展,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不断增加装配式建材工业固体废 物利用比例,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固废回收利用1 .促进畜禽粪污高效利用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合理优化粪污处理利用模式,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科学合理选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积极探索多 样化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发展路
16、径,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推广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开展国家级绿色种养循 环农业试点为依托,逐步推进畜牧大县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引导 种养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粪肥订单等方式,按照养殖规模配套土地, 为粪肥就地就近利用提供保障。到2025年,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率稳定在90%以上。2 .规范农膜使用回收处置科学使用农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农业生产企业、合作 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头示范,科学推进强度高、耐候期长、易 回收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在适宜作物上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 开展地膜覆盖适宜性评价,推广地膜高效科学覆盖技术,通过抗旱品 种选育、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强度, 提高科学使用水平,强化地膜源头减量。规范清理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