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方案一、面临的形势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 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从湖南看,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既面临重 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保障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人 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强烈诉求没有改变;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底线 约束没有改变。有利的是,全省上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在自然
2、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机构 改革后的自然资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中推动自 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责任重大,推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时间紧迫,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压力 依然较大,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更大提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任重道远,人均耕地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矿业转型迫切、 改革创新不足,现代测绘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治理能力现代化还 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 不确定性形
3、势,不断推进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新发展。二、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联动,对发生土地违 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或一年度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 的地区。加强与检察院联动,对市场主体违法占用耕地10亩以上、永 久基本农田5亩以上的违法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且 符合相关立案条件的,依法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或者公益诉讼 程序。加强与法院联动,对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自然资源部门作出的 处罚决定的,依法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加强与公安部门联动,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执法协作机制,联动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强与 审计部门联动,将自然资源管理和违法问
4、题线索同步移交审计部门。 加强与发改、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将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 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行黑名单制,实现违法信息共享互认、违 法行为联合惩戒。三、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动形成国 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第一节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1、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开展国土空间生态状况调查评价,分区域、分时序、分重点调查 全省生态资源的分布、规模和质量,形成统一的生态本底数据。根据 调查成果,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 诊断生态系统受损情
5、况。合理划分生态修复区,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 主攻方向,选取最优的生态修复措施。依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 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编制省、市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保 护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发挥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部门 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修复责任机制, 区分界定地方各级事权,明晰生态修复相关责任主体,按照谁开发谁 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激 励,吸引各方投入,推动形成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生态修复模 式。3、完善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立生态
6、修复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建设生态修复监测监 管平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敏感区的变化情况和生态修复 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鼓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快突破 生态修复技术瓶颈。第二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修复1、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做好与国 家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衔接。 区分轻重缓急,组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 修复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重点,提升国家重点生 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
7、,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 架。2、实施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长江岸线湖南段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洞庭 湖区域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洞庭湖和长江整体 的水利联系,提升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开展武陵一雪峰山区、南 岭山地带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和罗霄一幕阜山区生物 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生 态绿心提质,确保生态网络结构完善。统筹四水流域综合修复治理, 实现清水入湖、清流出湘。第三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有机衔接乡村建设行动以乡镇或若干行政村为实施单元,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约束目标 和用途管制要求,科学划定农业生产、
8、生活、生态空间。针对耕地细 碎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 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保护 等,实施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 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有序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用地整理,统筹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地改水田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 农业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统筹农房建设、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各项用地,有序复垦废 弃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零星散乱的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其他低效 闲置建设用地
9、,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和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自然和人文景观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第四节加强矿山生态修复1、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开展专项调查,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采边坡综合整治、土地 复垦、地形重塑、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修复、生态植被重建,恢复 矿区生态环境。探索矿山+生态园区矿山+科普+休闲矿山+特色文 化小镇+美丽乡村、矿山公园等修复模式,有效改善矿区周边群众生 产生活生态环境。到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率达60%以上。2、强化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对矿山企业落实生态修复责任情况实施全程监管,引导矿山企业 积极落实边生产
10、、边修复责任。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矿山生态修 复,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矿山可吸引社会资本 参与采矿权范围内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并依法保护投资方合理收益。四、建立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 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落实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空间要求,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1、优化国土空间总体布局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以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 地为重点,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湘中南 丘岗节水农业区和湘西山地农业区为主体的四区一基地现代农业格局; 打造以长
11、株潭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以岳阳、衡阳副中心城市为主体, 以京广、沪昆、渝长厦三大经济带为依托,以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 节点的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发展格局;依托综合交通廊道,打造三 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基于湖湘特色,塑造红色、绿色、 古色魅力人文空间。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增划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利用两条控制线,更好 保护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资源与要素保障。2、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精准落地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县域主体功能单元基础上,制定重点区域名录, 形成3 + X (城镇化发展区
12、、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文 化与景观功能区、特别振兴区、自然保护地、重点开发乡镇等重点区 域)新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健全分类分区引导机制和实施监管长效机 制,推动完善财政、产业、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制 度。3、深化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优势,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 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 范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依托长江水系,主动对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设中 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引导长江和湘江沿岸资源整合,推进岳阳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
1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导 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展现新作为。第二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 群带动作用,形成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化空间格局。深入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建设,将长株潭都市圈打造 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大力支持岳阳、衡阳两个省域 副中心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城镇群建设,到2035年,培 育超大城市1个、II型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一300万)11个,中等 城市(人口在50万一100万)、I型小城市(
14、人口在20万一50万) 55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管控。进一步优化建制 镇规划,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 的田园式、城乡复合体式卫星城镇。2、创新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 制,积极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省级统筹,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 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引导特色产业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加大产业 园区城镇化功能改造,
15、推进产城融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存 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第三节以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1、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统一村庄名录、统一技术底图、统一技术支撑、统一编制要求、 统一平台标准,稳步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 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鼓励镇(乡)村一体编制规 划。按照城郊融合、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特色保护、集聚提升五大 类,优化调整村庄功能分类,重视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保护红 色文化,科学布局村民居住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 整治、特色资源开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基础支撑工程。积极推进实 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探索建立村庄规划实施联络员和监督员制度。
16、完 善乡村规划许可、分区准入、清单管理等用途管制制度。2、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内流转政策。规范公共利益征地和成 片开发征地,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盘活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用地,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按照国家要求, 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引导具备一 定规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大力支持现 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 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属于分散布局的,可以按照点状用地模 式办理用地手续。第四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