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肛漏病(肛痿)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二)正虚邪恋证:肛周痿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三)阴液亏虚证:痿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肛周溃口流脓1观察脓液的颜色、性质、量。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2、干燥。3.遵医嘱中药熏洗。4.遵医嘱中药外敷。(二)肛周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m评分,记录具体分值。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大肠俞、天枢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交感、神门、皮质下、三焦等穴。5,遵医嘱中药熏洗。6.遵医嘱物理治疗。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2,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4,中药外敷(详
3、见附录2)。(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1.术后疼痛。(I)可采用移情调志法。(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上屏尖、脑、神门等穴。(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关元等穴。2.排尿困难。(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2)热敷下腹部。(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2.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忌久坐、久立或久蹲,坐位时最好选用0型软坐
4、垫,3.术区结扎线完全脱落后指导患者行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n,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二)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之品,忌生冷、辛辣、刺激、肥甘之品、戒烟酒。1.湿热下注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菜花、扁豆、冬瓜、粟米等。食疗方:粟米粥。2.正虚邪恋证:宜食扶正祛邪的食品,如大枣、木耳、藕、豌豆等。食疗方:大枣滋补粥。3.阴液亏虚证:宜食养阴生津的食品,如百合、银耳、核桃等。食疗方:百合银耳羹。(三)情志调理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2.疼痛不适时可听音乐,看电视,或与家属、病友聊天,以分散注意力。3.鼓励家属多
5、陪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五、护理效果评价附:肛漏病(肛痿)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肛漏病(肛痿)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口正虚邪恋证阴液亏虚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肛周溃口流脓L观察2.皮肤护理3.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外敷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肛周疼痛1.评估疼痛口评分:一2.体位口3.其他护理措施:L穴位贴敷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
6、2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中药熏洗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口一般差疼痛评分:其他:(请注明)1.2.3.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耳穴贴压中药外敷健康指导/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口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
7、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倪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倪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
8、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铿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
9、,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
10、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
11、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舐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
12、,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艇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耀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拔罐时动作要
13、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纺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四、刮瘀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痂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痂用具。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疼。(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痂油及刮痂方向。(3)
14、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痂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刮瘀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势点为宜,但不强求出拶,禁用暴力。5.刮疹时不可过饥过饱,宜版后12小时后刮痂。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痂时间相对较短。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瘀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刮瘀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疡,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告知(1)操作前:刮痂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3)治疗后:刮疡部位可出现疡点或瘀斑为出瘀,出野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疹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