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2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满江红教学目标1 .理解词作的内容、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重点)2 .学习词人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位女子,她被称为“历史上最豪气的女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巾帼不让须眉,抛夫弃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寻找民族振兴的方法,她就是秋瑾,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词来领略她的豪气。二、认识作者秋瑾(1875T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母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
2、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年仅32岁。三、朗读诗词1 .读准字音。2 .读准节奏。3 .读出感情。四、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结婚八年以来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老天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我虽不是男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
3、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五、写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经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
4、彷徨和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决心。六、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一)品析上阙自读感知:1.上片写了什么内容?4 .词中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明确:上片:中秋美景,内心苦闷(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早又是”,作者似乎对中秋节的到来并没有特别的欣喜,传神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画面: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拭”:写出了秋色澄明,十分传神。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用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词人“国难心愁”的矛盾心理,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渲染悲伤气氛,为下文
5、抒发情感做铺垫。(3)“四面歌残终破楚”谁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十九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之下的中国)背景:这是作者第三次入京,四年前来到北京,遇到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亲耳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炮声,三次来京让她愈发感受到萧条冷落。(用典)一一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写出了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4)八年风味徒思浙。补充2:秋瑾的家世和婚姻1896年在湖南结婚,写这首词恰好八年。我们来了解一下秋瑾的家世,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曾在福建、湖南一带做过知县、知州一类的官员,秋瑾的母亲单氏也“雅擅诗文二她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18岁时,嫁
6、给富家子弟王廷均,王廷均有富家子弟的不良风气,不好读书,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秋瑾劝他为国家繁荣富强好好读书,他不屑一顾,有一次提到谭嗣同,秋瑾赞扬谭嗣同为国家前途视死如归,是志士,而王廷均大骂谭嗣同是乱党、是败类看到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秋瑾一心想寻求救国的良方,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J两人吵得互不相让。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瑾变卖了仅
7、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过渡:这八年的婚姻生活是何种况味?能否用一两个词概括?(郁闷、愁苦)(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运用“强派”“殊未屑”等词,道出了命运的不公,强烈表达了词人极其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齐读: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感受囚禁的悲愤和孤寂。(二)用学习上片的方法学习下片明确:下片:知音难觅,坚定信念(1)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J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
8、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了“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2)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因何人而热?为百姓、为民族、为国家而常热“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板。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臼: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因人常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表达出作者心系国家、心系天下的豪情壮志。(3)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思考“俗子”二字如何理解?既指丈夫
9、王廷钧,又指国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物。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体现了秋瑾大义凛然与不畏艰难。(4)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a.一个“莽”字,一句发问,展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彷徨)B.“青衫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C.用典:“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诗衣裳,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寂、走向革命前夕与苦闷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之情。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d.秋瑾的“青衫之泪”是否是消极的自怨自艾呢?补充:事实上,秋瑾并没有徘徊在个人的伤感中不能自拔,她是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中秋节过后,
10、她就离家出走,寄寓在朋友家。从此,她即融入了当时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当家庭女教师,参加妇女集会,接受进步思想。第二年(1904)夏天,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很多革命志士。1904年的中秋节,她已经在日本创立了白话月刊,在第二期上发表敬告中国二万万同胞,发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难遇知音的苦闷并没有阻止秋瑾的求索之路,之后她冲破重重束缚,东渡日本,广泛结识爱国人士,踏上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因此,她的“青衫之泪”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蕴含了强烈地爱国主义情怀。七、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八、课堂小结满江红一方面,我们体会到了民主战士秋瑾知音难觅、英雄失路的惆怅和悲哀;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她想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永远铭记清末第一女侠,永远铭记她的事迹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