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口腔与整体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口腔与整体的关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西医:口腔与整体的关系口腔与整体的关系主要是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是口腔科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中口腔与脏腑的关系主要包括生理关系、病理关系。一、口腔与脏腑的关系口腔与脏腑的关系以与脾、心、肾、肝、胃、大肠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一)口腔与脾生理口为脾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主口在窍为口。”素问金匮真言说:“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窍于口。”灵枢五阅五使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灵枢经脉还说:“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指出了脾与口腔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脾主运化,脾的功能正常,精气上输于口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脾胃消化水谷,润泽唇舌,口知五味。可见口腔与脾在生理功能
2、上是相互配合,互相依赖的。故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三因方卷十六亦说:“五味入口,藏于胃脾,行其精华,分布津液于五脏,脏气偏胜,昧必偏于口。”病理脾气虚弱,水谷之精气无以上濡,则口唇、齿龈淡白而无光泽;脾气虚弱,无力统摄血液,则为齿蚓、舌蚓等证;脾经风热血燥,可致唇、颊疾病。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证治汇补卷四:“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素问剌热:“脾热病者,颊病。”脾经湿热上蒸,灼伤口腔黏膜,可致口疮、口糜。脾开窍于口,脾失健运,则口味异常。医学正传卷五说:“脾热则口甘。”因此,脾脏发生病变时,可引起多种口腔病症。(二)口腔与心生理心主血脉,
3、其华在面。面颊红润,乃血脉丰富之故,有赖心血充沛。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络与舌体相连。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五阅五使亦说:“舌者,心之官也。”可见心气通于舌,舌知五味,转动自如,有赖于心气调和。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病理心血不足,则面颊白,舌质淡白;心火亢盛,上炎于口,则舌质红绛或舌尖赤,或口舌糜烂生疮。外台秘要卷二十二说:“心主舌,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唇揭赤J石室秘录说:“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发。”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亦说:“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痰
4、阻心窍,则舌体强直,语言不利。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三)口腔与肾生理肾主骨,齿属骨之余、肾之标。肾气充沛,则牙齿发育正常而坚牢。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仁斋直指方齿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医学正传卷五亦说:“夫齿者,为肾之标,骨之余也。”说明肾与牙齿关系极为密切。肾藏精,主唾。肾精充沛,口中津液常存,则口腔濡润。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肾为唾。”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证治汇补卷四亦指出:“肾液出于舌端。
5、”因此,口腔的正常生理有赖于肾脏精气充沛。病理肾虚骨弱,则齿迟或齿不生;齿失濡养,则齿槁疏豁。医贯:“凡小儿行迟、语迟、齿迟及囱门开者,皆先天母气之肾衰。”世医得效方说:“齿不生者,由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故齿久不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八八则齿发去。”三因方卷十六:“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证治汇补卷四亦说:“齿者凡动摇则豁脱,或大动,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如欲脱之状者,皆属肾病。”指出了齿与肾的病理关系。肾的病变可致多种口腔病症。如素问痿论说:“肾热者,色黑而齿搞。”医学正传卷五说:“肾热则口咸。”素问刺热说:“肾热病者,颐先
6、赤。”均属肾脏病理在口腔的反应。临床上,肾亏虚火上炎,还可灼烁龈肉及口腔黏膜,表现出牙龈和口腔黏膜溃烂生疮;劫灼津液,则致口舌干燥症等。(四)口腔与肝生理肝藏血、主筋、主疏泄,口腔各部的生理功能及其正常运动,均有赖肝血的濡润和肝气调达。另外,足厥阴肝经支脉至颊、环唇内,络脉络于舌本。病理肝血不足,或肝肾阴亏,可致口腔干燥不润、唇口黏膜淡白;虚火上炎,则牙齿浮动,隐痛,唇口黏膜红赤。肝气郁结,气血痰浊结聚可致口腔肿块。肝风内动,筋失柔顺之性,则牙关紧闭,舌卷卵缩。灵枢经脉说:“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
7、缩则筋先死。”在临床上还见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素问痿论);“肝热则口酸。”(医学正传卷五);“肝胆气虚,口苦舌疮。”(医方考卷五)等病症。(五)口腔与胃生理口腔为胃系之所属。血证论说:“口者,胃之门户。”胃经食道、咽直通于口。口迎粮、舌辨味、齿咀嚼、胃纳食、脾运化,诸器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纳饮食、化水谷以输精微的生理功能。又脾与胃互为表里,故胃与口腔有较密切的关系。病理胃的经脉连舌本而终于唇,胃经风火湿热上蒸,可导致牙痛、幽齿、舌口糜烂生疮、唇肿裂及唇风等多种口腔疾病。又舌苔乃胃气所生,牙床归属于胃,如胃的功能失常,亦从舌苔、牙床反映出来。故胃的病变可引起多种口腔病症。(六)口腔与大肠
8、生理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明医杂著亦说:“齿虽属肾,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属阳明大肠与胃。”说明了大肠与口腔的生理关系。病理大肠病变引起口腔的病症,主要表现在牙与牙龈,常见的如大肠湿热上蒸,则牙痛、齿龈红肿溃烂等。此外,膀胱、小肠的病变也可反映于口腔。如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二、口腔与经络的关系循行于口腔的经脉较多,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均直接循行或通过分支交会于唇、舌、颊、齿龈等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也可依此途径相互影响,一方面,脏腑之病变可通过经络
9、反映于口腔体表;而经络一旦受损又可波及口腔组织器官;另一方面,口腔体表的病变通过经络影响到所属脏腑,并且脏腑之间通过经络联系相互影响。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循行两颊,入下齿,还出挟口,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承泣,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挟口环唇,从颊部下行,出大迎,循颊车进入锁骨。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上膈,挟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贯舌中。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上连目系,其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唇内。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至舌根两侧。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从心系上挟咽喉连于目系,系舌本。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脉沿颈部入颊,其分支别颊上,沿鼻外侧至目内眦,斜络于额部。手少阳三焦经,至面颊,达眶下部,另有分支由颊入系舌本。督脉,经后颈越过头顶部,沿颜面正中下行,止于上齿龈正中。任脉,沿颈部至下唇中央,环绕口唇,经面部至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