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L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无法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2 .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3 .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评估时应当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如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4 .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病情观察重点。5 .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和医生沟通,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6 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次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7 .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
2、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护理结局评价的记录。8 .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一)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L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常见危急值:血气分析、CVP、ABP、PH、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酎、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2 .接获危急值核对及登记报告。护士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患者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应准确登记报告者工号
3、、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接报者签名。3 .评估: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4 .报告: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与前1小时的监测值相差悬殊,应当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后才报告医生。5 .处理: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危急值报告后,护士必须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6 .跟踪、观察及记录。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急值。护理记录实时、准确。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
4、踪记录。(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L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7 .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8 .掌握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l)(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9 .密切评估
5、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l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10 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6,呼吸功能监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160mmHg或V90mmHg;
6、或动态迅速上升或下降3OmmHg;HR120次/分或5mm或双侧不等大,及时通知医生。9 .肾功能监测: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肌甘、尿素氮,了解肾灌注状态和肾功能,动态监测内环境变化,酸碱度和胃粘膜PH值等。如尿量V05mlKgH,通知医生。10 .胃肠道功能的监测:观察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大便、腹部伤口、消化道引流的情况,每48小时监测腹的改变,必要时监测淀粉酶、腹腔压。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营养通路的固定、通畅,每46h监测胃内储留量。控制血糖,如果12mmolL,4mmolL,或使用胰岛素时血糖V6mmolL,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引流150mlhr或性状改变,新出现腹
7、膜刺激征,腹围快速增加,腹胀加重,胃管引流非血性变成血性,及时通知医生。(四)加强危重症患者液体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平衡。1 .以患者和/或家属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其解释体液监测与管理的目的及方法。2 .全面监测、评估患者体液情况。评估有无影响体液失衡的因素;评估患者尿量与尿色、比重;评估患者的液体治疗量;评估体液失衡的症状和体征,有无皮肤黏膜水肿或脱水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常用临床观察指标的异常情况等。3 ,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出入量。4 .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血、尿渗透压水平。5 .观察患者面部表现、粘膜、皮肤充盈度及口渴的情况以及
8、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比重变化,观察大便是否干结。6 .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外周水肿、体重增加等体液过多的情况;监测腹水的症状和体征。7 .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患者体液失衡的危险因素,实施体液管理,确定患者液体摄入的量、种类。8 .选择粗大静脉进行穿刺或中心静脉置管并确保其通畅,使用静脉输液泵,确保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和速度,并做好输血准备和输入血液制品。9 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或控制水分的摄入,并将全日总液体量分配到各时段,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尿量。10 .必要时按医嘱行血液透析或滤过,并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对脱水的反应。IL为了评估水的平衡,需建立液体和固体食物摄入
9、量的准确记录,并按照固体食物水分换算表格进行换算。12 .如果体液过多的症状和体征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13 .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做好皮肤护理。14 .大出血、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患者需要快速补液,快速补液不当时会引起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为预防并发症,快速补液时需要注意:(1)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评估患者液体严重不足的原因;(2)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确保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血浆等)的准确、快速输入;(3)必要时留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按医嘱输注血液制品;(4)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合状况,及时观察患者对快速补液的反应
10、,监测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5)监测肺水肿和第三间隙(腹腔、胸腔、肠腔内间隙、滑膜等处)水潴留的情况;(6)及时观察发现体液容量超负荷情况的发生,如头痛、皮肤发红、心动过速、静脉扩张、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咳嗽等。15 .护理结局:患者体液监测有关据收集正确;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严重体液失衡的程度减轻,或达到体液平衡;患者无出现体液失衡的并发症。(五)科学用药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L科室有安全用药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落实双人核对。2 .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物、抢救用药,固定基数,建立帐目,专人管理,常用药物每月与药房核对数量及质量,抢救用药每日清点补充,
11、按先后使用时间存放。3 .麻醉用药需要双人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每班清点,使用过程中注意登记,双人核对签名,保留安甑。4 .注射药、口服药、外用药应与消毒药物、化学试剂分柜存放,有明显标识。5 .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高浓度电解质溶液(10%KCL.10%NaCL)注意上锁管理。6.护理人员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应用,熟练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剂量、使用途径、配置溶剂、配伍禁忌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7,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去甲肾上腺素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挂高危标识,建议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8,血管活性药物建议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
12、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20ugkgTnin、去甲肾上腺1.5ugkgmin、肾上腺素0.20.5ugkgmi11o9 .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患者建议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10 .使用强心药注意测量心率,观察洋地黄中毒症状(如呕吐、黄视、心动过缓等);应用血管舒张药(如硝普钠)控制使用时间,如272h,应报告医生,是否停药。IL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期间,注意做好镇静/镇痛评估,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呼吸抑制。12 .使用肌松剂时,注意先镇静后肌松,防止患者呼吸窒息及濒死感。13 .使用高渗
13、透性药物,如甘露醇,控制在15-30分钟内输入,白蛋白23060分钟,防止药物外渗。14 .使用胰岛素时,注意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预防低血糖。15,使用抗凝药时,注意观察出凝血时间及皮下、穿刺口、胃肠道出血情况。(六)有效评估及管道固定,预防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L建立及落实非计划性人工气道脱出报告制度、程序及应急原,护士知晓并能熟练执行。2,与患者或家属有效沟通,告知并解释人工气道的作用和重要性,取得其理解和配合。3.评估患者人工气道非计划性脱出的风险性,采取妥善有效的固定方式和措施:运用胶布/系带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给患者镇静剂/肌松;必要时约束上肢;必要时运用口咽管或牙垫以防患者咬气管插管
14、。4,做好巡视及床边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合理、安全,每班注意气管插管上的刻度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并记录。5.提供100%湿度的吸入气体或空气,保持舒适。6,每24小时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系带,同时观察皮肤和口腔粘膜,并将气管插管移至口腔另一边。7 .插管后或更换固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系带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必要时帮助拍摄胸片以检测气管插管的位置。8 .运用可移动的固定器将呼吸机管道悬挂于患者身体上方,为患者翻身、吸痰、脱开或连接呼吸机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以减少牵扯及移动气管插管。(七)加强医护患的有效沟通,体现人性化专业服务。L建立良好的新型医护关系是医护沟通的基础。改主导一从属
15、型医护关系为在整体护理中实施的并列一互补关系。使医生的诊疗过程和护士的护理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达到医护同组共同管理患者。9 .医护之间要有充分时间针对患者的情况相互交换意见、反馈信息,彼此密切配合,使诊疗活动能够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10 医护沟通应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重点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护士早期做预见性护理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病情变化、指征并报告医生,做到及时、有效反映病情,快速、准确处理。11 紧急情况下抢救患者时医护沟通可采用口头医嘱的形式。12 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诊疗场所等因素,医护沟通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涉及有异议、不满、疑问或者敏感、隐私等问题,医护沟通时应避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