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8154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表浅真菌病的诊治常规一、花斑癣(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 .本病由嗜脂酵母菌一圆形或卵圆形糠秋电子菌引起。这是寄生于正常人体皮肤的常见菌群之一,寄生于浅表角质层的细胞外和细胞内,头皮及胸背部的检出率可达74%100%,属条件致病菌,仅在多因素的特殊条件下,如家族易感性、表皮更替时间延长、局部多脂多汗、高温潮湿、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糠秋抱子菌寄生密度增加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化为致病性菌丝型而致病。2 .糠秋抱子菌在体外能产生二羟酸,该物质具有抑制酪氨酸酶和黑色素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从而可引起花斑癣损害的色素减退。(一)临床表现L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大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

2、害可融合成环状或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现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灰色或褐色糠样鳞屑。3 .皮疹颜色与患者肤色和日晒程度有关。可呈肤色、淡黄色、灰白色、淡红色或褐色。有时多种颜色混杂共存,状如花斑。皮疹无炎症反应,偶有轻痒。4 .好发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腋、腹部、四肢近心端和其他部位,婴幼儿的面部也可以发生。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轻或消失,遗留脱色斑,夏季可复发。(三)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刮取皮屑做真菌直接镜检,可见弯曲或弧形菌丝和簇状圆形厚壁抱子,以及皮损在滤过紫外线灯下呈黄色荧光等,诊断不难。应与白瘢风、玫瑰糠疹、红癣相鉴别。(四)治疗L外用药物2%

3、克霉嗖霜、现特比蔡芬霜外用(该药不经汗腺分泌,口服无效);K奈替芬霜,2.5%硫化硒霜或洗剂、1%联苯羊嗖霜或2%酮康嗖洗剂(采乐洗剂)等。以上治疗均有良效,一般用药24周可临床治愈。治疗期间应减少洗澡次数,以保持药物停留在皮肤上的浓度和时间。内衣应煮沸消毒。治愈后仍须继续用药2周以防复发。5 .内服药物伊曲康嗖每日200mg,饭后服,连服7d:或酮康嗖400mg,饭后服,每周1次,连服2次;或氟康嗖每周150mg,连服3次。二、糠秋抱子菌毛囊炎糠秋抱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糠枇抱子菌和(或)卵圆形糠枇抱子菌所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糠秋抱子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

4、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三酰甘油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糠枇抱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一)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发病多在30岁左右,女多于男,好发于背、胸、颈、面及肩等处。皮疹主要为毛囊炎性丘疹,直径24mm,间有脓疱,散在分布,且对称。伴有痒感、刺痛或烧灼感,搔抓时,常可出现风团和潮红反应。(三)病理组织病理片上,当用PAS染色,可见毛囊内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芽生泡子,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其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内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

5、。(四)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变化。真菌检查虽有阳性发现,但仅可作为参考。因该菌属双相型嗜脂酵母菌,也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一般临床诊断不难,但需与座疮、其他类型的毛囊炎等相鉴别。(五)治疗L可外用硫化硒、1%联苯芾哇酊、丙二醇、1%克霉哇、1%联苯芾嗖霜、1%特比蔡芬霜、2%酮康嗖洗剂(采乐洗剂)等制剂。2.口服伊曲康嗖400mg,每日1次,饭后服,每个月服1周,间歇治疗2个月;氟康嗖50mg,每日1次,饭后服,连服714d;或氟康嗖150mg,每周服12次,共4次,都有满意效果。但停药后易复发,故需间歇用药以巩固治疗。如每周1次伊曲康哇20OnIg口服,每周用上述药物外

6、搽。三、掌黑癣掌黑癣简称为黑癣,由暗色抱科真菌引起,常在手掌上形成淡褐色或黑绿色斑。(一)临床表现19岁以下女性多见。好发于手掌和手指掌面,跖或掌、跖同时受累少见。开始为淡褐色斑点,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常为单个,以后逐渐离心性扩大,色泽变深,尤其是边缘,呈黑绿色,酷似硝酸银染色。偶有少许鳞屑,无自觉症状。(二)实验室检查直接镜检可见淡褐色或橄榄色菌丝及芽生细胞。菌丝呈分隔状,直径L55.Ounu卵圆形至梭形醉母样细胞单个或成对出现,3umX10u大小,中间有隔。(三)鉴别诊断需与交界痣、黑素瘤鉴别。(四)治疗外用角质剥离药和抗真菌制剂可治愈,如复方苯甲酸软膏、克霉嗖霜、2%碘酊、5%硫磺软膏、咪康嗖霜等,应持续23周以防止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思科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