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应急管理部门在防灾遏险面前勇担当践初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应急管理部门在防灾遏险面前勇担当践初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X应急管理部门在防灾遏险面前勇担当践初心XX是一个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城市,实际管理人口超过X万人,拥有X公里长的海岸线。科学构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石。20XX年,X应急管理部门致力于建设各方齐抓共管、更加紧密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加强科技信息化运用,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干部队伍在面对一场不期而遇的天灾时,迅速、自发到岗履职,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及时响应行动,在天灾中展示城市管理水平,打造防灾减灾工作的一张“新名片”。一、统筹力量,成功抵御全年灾害20XX年,X应急管理部门有效防御应对超强台风“XX”等X个台风、“X
2、X”极端特大暴雨等X场暴雨,妥善处置X处地质灾害险情,全年全市无群死群伤、无重大灾情、无负面舆情,成功打赢了全市灾害防御总体战。一是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把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今年X月初,台风“XX”两次登陆。X月X日下午,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五停”(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停学),这是建市历史上第一次启动“五停”。通过精准施策、分步“五停”,实现了城市的“一键暂停到一键恢复”,将对城市经济社会影响降到最低,得到市民群众广泛肯定。X月X日18时20分许,受台风“XX”环流、季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市遭遇一场“强度超强、持续时间超长、强降雨范围超大”的极端特大暴雨。面对X座水库、X处河
3、道水位超警、X处地质灾害等灾情险情,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X万人,坚决果断采取紧急关闭地铁站、水库泄洪、停工停课、抢险抽排、抢通水电气通讯等应急处置措施做到快速恢复,12小时内城市恢复基本运行。二是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汛前及时修订印发了市防汛预案市防台风预案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督促规划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住房建设、水务、城管等行业和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企业修订完善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健全完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规范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X月X日,举行“应急使命-20XX”防汛演练,聚焦特大暴雨防御各项重点任务,设定地下空间受淹、口岸滞留人员转
4、移、危化品事故救援等场景,共投入武警、民兵、消防、危化、交通、水务等各类抢险救援力量X支X人,动用X类抢险装备和物资合计X辆(件),通过实兵实装演练检验提升防汛救灾能力。二、多维破题,夯实防灾减灾基础一是注重建立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建设。一年来,致力于建设各方齐抓共管、更加紧密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目前,建立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分级分部门负责的三防责任体系,全市X万三防责任人按照行业和领域划分为6大类44小类,责任分解压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个人。同时:深圳建立高效的责任人管理机制,依托“XX应急一键通”APP,实现对各类三防责任人的可视化一键管理、一键推送灾害信息、一键发布行动指令。还构建
5、专业高效的指挥体系,形成“1+11+N”(以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为中枢、X个区级中心为基础、N个行业分中心负责各自行业领域)指挥调度体系,常态化运作、一体化响应。二是汛前及时组织应急三防综合业务培训。20XX年汛前,组织开展全市三防综合业务培训,各街乡镇道和各相关单位的三防业务骨干合计X人参加,通过XX应急一键通平台开展线上的三防业务专题培训,全市X万名三防责任人在线参加培训学习,切实提升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意识和指挥处置能力。三是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系统地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方面,创新制定自然灾害地方法规,加快推动自然灾害防治
6、地方立法进程,系统研究全灾种、全过程管理、全主体参与的新模式,印发实施省自然灾害防治条例,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地方立法体系。另一方面,全国首创实施减灾规划标准,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XX2OXX年),构建形成“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结合地下空间防汛特点,研究编制城市地下空间防汛工程建设与管理规程(试行),计划今年底印发,进一步规范提升全市地下空间防洪排涝标准。四是出台相关防治能力方案,提升城市应对重大风险灾害的抵御能力。印发实施市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指导意见,加速推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应对重大风险灾害的
7、抵御、防范、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同时,还为国内城市防汛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参与研究国家防总关于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防灾实际和认识,提出临灾快速动员、地下空间防御、重点目标防御、快速切断灾害链、加快推进安全韧性城市等建设性意见,为全国城市防汛工作贡献智慧。三、科技赋能,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一是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预报预警能力。现代智能的应急管理科技是提高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20XX年,深入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基于灾害的“防(预防)、管(监管)、控(管控)、应(应对)”四个维度,XX搭建“一库四平台”
8、(应急管理大数据库、安全防范平台、监管执法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联合指挥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应急”体系,探索城市安全发展新路径。优化升级智慧三防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发挥从前端预报预测预警到会商研判,精准分析到指令推送,指挥调度到救援、评估一体化的三防防御部署指挥平台效用,为市三防指挥部提供科学指挥决策参考。二是在提升气象预警监测精细化水平上,建立“31631”递进式气象预警模式。即3天定量监测过程风雨、1天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3小时分区预警,1小时发布街道级定量预报,建立“关注区、监视区、警戒+责任区”三级短临预警机制,实现定时间、定区域、定措施的气象预警支撑能力。三是建立
9、风险早期识别、分析和研判机制。构建风暴潮风险图、内涝风险图、洪水风险图等城市风险一张图,实现致灾因子、承灾体、救援救灾力量资源等跨部门灾害信息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还健全完善预警覆盖发布渠道,建立预警信息全面发布机制,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工作中心,可通过短信、微信、网站、电视、广播、户外屏等全媒体,实现对全体市民以及特定风险区域、特定时段、特定人群的靶向式、立体式、全覆盖的精准预警信息发布。四是加强救灾安置工作,强化全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发布实施台风暴雨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将各类应急避难场所信息都标注在腾讯地图上,市民群众可通过手机,“一键导航”至最近的避难场所紧急避险。全市共
10、有X处室内避难场所,今年来累计疏散转移X万人,转移安置X万人,发放救灾物资X万份。四、凝心聚力,共筑减灾“全民防线”一是每个社区组建应急值守队伍,设有专门的社区救护站。制作灾害风险地图、防灾减灾救灾明白卡当前,高标准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让社区更安全、更宜居。实施符合本地发展定位且高于国家、省标准的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指南(地方标准),该指南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第X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截至20XX年X月底,创建综合减灾社区X个。二是推进地震和地质灾害工作。创建成功X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X个国家级、X个省级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全市共有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X处,通过
11、采取工程治理等措施,隐患点数量同比减少55%。还不断夯实提升基层基础能力,推动在工业园区、在建工地、社区、街面等建设X个基层应急管理服务站,打造5分钟应急处置圈。培养分布于各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农贸市场、高层建筑、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计划到年底培训超X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持续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四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的应急处置效果,共同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四是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工程体系建设和隐患治理上下硬功夫、实功夫。一方面,着力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全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重点工程建设,目前
12、累计投入资金X亿元、总进度约88.8%,不断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和韧性水平。同时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片区面积共X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的46.另一方面,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坚持“面上普查+重点详查”,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隐患闭环处置工作机制。20XX年通过工程措施治理完成X处内涝积水点、X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X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五、多元宣传,防灾减灾走深走实一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20XX年,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X场,制作、发放宣传册、海报等宣传资料、宣传品约X万份,通过各大媒体,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
13、平台发布新闻稿件X篇,参加活动的市民超X万人次,营造“防灾减灾、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减灾日活动,组织开展多渠道、多样式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活动累计参与人数约X万人次,制作发放宣传册、海报等宣传资料、宣传品约X万份,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积极参与南南合作交流,推进黎巴嫩可持续风险治理与三方合作项目。参与联合举办项目首次中黎专家会,X位中外专家围绕黎方城市初步风险评估成果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参与部长级国际防灾减灾救灾经验交流论坛,市代表人员作专题发言汇报,与会外宾对XX成效高度肯定,联合国外空司、亚投行、联合国南南办等国际组织表示将与XX进行深入合作。明年将全市“一盘棋”统筹加强汛期安全防范,坚决打好“强对流天气”、“龙舟水”、台风季等重要节点灾害防御攻坚战;初步建立安全韧性城市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地下空间防汛等一批安全韧性样板示范项目;充分利用非汛期时机补短板、强弱项,增强提升城市抵御极端自然灾害能力;持续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创建工作,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筑牢城市安全人民防线;积极推进海上石油平台天气雷达项目和深汕综合气象观测基地,促进气象预警监测更加精准,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