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6专题五课题1原电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6专题五课题1原电池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课题1原电池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结合点之一。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存在、性质、用途、冶炼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原因的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融合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主要有:氧
2、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新能源的开发。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性质。电学知识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现象的分析、设疑诱导、知识讲述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多媒体动画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牢固树立能量转化的观点。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原电池原理和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难点:原电池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具有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因此,本节课从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导入,再从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的角度深入分析。能力方面: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情感方面: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法和学法分析1.教法: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
4、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采用启发、讨论、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和体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手段、以教材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成为统一体,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原电池原理。具体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策略有:创设情境策略,问题探究策略,评价反思策略。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
5、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
6、要的处理和补充。(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
7、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T提出问题T假设和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T新的问题情景T提出新问题T实验提供直接经验T对比分析、总结规律一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
8、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T观察一讨论T推测T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2.学法:对于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学生必须向上联系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向下联系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的计算。这样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鉴于本节课教学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应采用边实验,边观察现象,边思考,边讨论分析,边总结,使学生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四)教学准备1 .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
9、小组2 .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支铜棒、两支铁棒(或锌棒)、二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导线若干、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3 .制作铜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4 .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二、教案课题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授课人陈洪义学校咸丰县第一中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
10、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重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及电极反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验T思考一讨论T总结仪器用品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支铜棒、两支铁棒(或锌棒)、二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导线若干、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我们已经知道,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能溶于稀用学生熟悉的硫酸,而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不能溶于硫酸,下面我们来观察两组实验现象。【演示】回忆知识引导学生开始学习。CU匚/Fe-XJ/Cu观察激疑【问】在演示实验中,同学们观W引导铁和铜分别插入稀硫酸溶典浦叫什冲,OZ车A现象?
11、失上有气泡产生。思考并回答(铁和铜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是因为铁H+在铁上得到电子而生成H2的缘故,可为什么铁上有气泡产生;把铁棒和铜棒用导线连起来后,铜上有气泡放出而铁上没有了呢?【师】同学们的推测非常正确。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把铁棒和铜棒用导线连起来后,铜上有气泡放出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穷的内充库由油膜押铁上没有。H+在语5表J能1不TLUyruLr力、,LlHzK3to力。【板书】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铜棒上得到电子一、原电池而生成H2)【激疑】的确是H-在铜棒上得到电子,产生H2,此时铁上却没有产生气泡,这时h+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是不树立学生是
12、铜棒本身失去的呢?怎样证明?思考科学务实,理【引导】电子究竟是铁棒失去的还是铜棒失去的,我们可论来源于实践以用实验来证明。那么,同学们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讨论的指导思想,证明铁棒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棒上?根据培养学生实验什么现象判断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棒上?或者说电子踊跃发言设计、动手、转移与电流计指针偏移方向有什么关系?观察及语言表【强调】注意电流计使用的注意事项。达等能力和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队协作精神。【小结】用干电池试测电流计指针偏移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关系。(电流计指针偏向干电池正极)将电流计两极分别接在铜棒和铁棒上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移方向(电流计指针偏向铜棒),从而断定电
13、子转移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应该是从铁棒流向铜棒)。【反问】既然电子是铁棒失去的,H十为什么不直接在铁棒上得电子,而要到铜棒上得电子呢?【动画演示】(铁棒失去电子后产生Fe?+,铁棒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Fe2+,对H卡有排斥作用,使H卡很难在铁棒上直接得到电子,从而H十就通过导线到铜棒上得到电子。)【板书】1.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负极h7端门正极、电流方向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发生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发生还原反应【师】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电池是通过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来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的。【引导】请同学们写出刚才用Fe、CU
14、和稀H2SO4组成原电池的两极反应式和电池的总反应式。并比较铁棒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副板书】负极:(Fe)Fe-2e=Fe2+正极:(Cu)2H+2e=H2T【小结】总反应方程式为:Fe2H+=Fe2+H2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不同点:电子转移途径不同【过渡】原电池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要有哪些条件呢?【投影】用实验验证下列装置中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移?并讨论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由由酒精溶液稀硫酸CUSOl溶液秸硫酸【问】如果将中盛酒精的烧杯换成一个水果或西红柿,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小结并板书】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动性不同
15、的两种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2)要有电解质溶液(3)要形成闭合电路【评价反思】学生处理教材Pm页一(2、3)二(2、3)继续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装置)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进行交流。认真交流后开始实验并得出结论。思考观察后回答记笔记思考并试着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学生用实验验证图示装置中的指针是否发生偏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记笔记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对事务本质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树立学生能量转化的观点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鉴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论来源于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