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礼书》与《礼记-礼运》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礼书》与《礼记-礼运》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史记礼书与礼记礼运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木一。天地以合
2、,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节选自史记礼书)材料二礼义也者,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注】之大矣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簿。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拓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
3、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必学犹祖而我耕也讲之必空而不合之必仁犹耕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干,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节选自礼记礼运)【注】人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礼记礼运中认为,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
4、三处不给分。(3分)为义而不讲之A以学犹B种C而弗耨也D讲之E以学而不合F之以仁G犹耨H而弗获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指神名、星名OB.节,指节操,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节意思相同。C.正,指匡正、端正,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正身以黜恶”中的“正”意思相同。D.诸侯,指天子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取前者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人会产生欲望,从而爆发祸乱,不过君子不会对欲望无所求,君子的欲望也需要得到滋养而满足,不同的是
5、君子的欲望要受到“辨”的限制。B.礼不能停留在简略疏脱的地步,还需要加上文采,但不能文胜于情,或者情胜于文,这才算得上是“礼”,至于完备之极的礼,必须情文并茂。C.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为礼是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就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首先是由于没有按照礼的要求去做。D.在礼、义、仁的关系中,礼是义的制度化,义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圣王必须用好礼、义,施行仁爱,才会被人尊敬,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译文:(2)礼义也者,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译文:14
6、.对待人的情性,儒、墨两家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司马迁为什么赞同儒家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0. 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句子结构,特别是上下文句式断句。从语意上看,“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的意思是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犹种而弗耨也”的意思是就好比下种却不除草。这是一个比喻句。“为义而不讲之以学”较长,做主语,“以学”是介词短语后置,应在“以学”后断开。“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的意思是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犹耨而弗获也”的意思是就好比虽然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句式结构和“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一样。应在G后断开。此题如结合上下文“
7、故治国不以礼,犹无相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的意思、句式考虑,更容易做出判断。此题提醒考生答题时要注意语境。11.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节,指节操”“意思相同”错误,“好恶以节”中的“节”是“节制”的意思,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节”是“节操”的意思,二者词义不相同。12.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义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可知,仁是义的基础,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谁能做到仁谁就
8、会被人尊敬。13. 【答案】(1)完美极了!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加减少。(“至”“极”“益损”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2)礼义,是用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讲信修睦”“固”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极,准则;益损,增减。(2)所以,用来的;讲信修睦,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固,牢固,坚固,巩固。1
9、4.【答案】墨家主张要任情尽性,儒家主张人欲按等级加以节制。司马迁认为,按儒家观点去做能够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3分。不同主张各1分,原因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讨厌这种祸乱,因此制定礼义来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互相依靠而得到滋长。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辨”的限制。所谓辨,就是辨别贵贱使有等级,长幼使有差别,贫富轻重都能得到相称
10、的待遇。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图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懒惰的必危险,固执情性的必亡。因此,圣人一概处之以礼义,(就能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而儒者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分别。凡礼都始于简略硫脱,加上文采,最后才和悦人情。所以,完备之极的礼,是情文并茂的;次一等的是文胜于情,或者情胜于文,二者具其一;最下等的混混沌沌,情又回复到了太一原始的状态。(完备的礼能使)天地和谐,日月光明,四时有秩序,星辰运行,江河流动,万物昌盛,好恶有所节制,喜怒无不适当。太史公说:完美极了!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
11、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加减少。天下遵从就能得到治理,否则就生祸乱;遵从者得安定,不从者就会危亡。材料二礼义,是用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国坏乱、家丧败、人死亡的,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礼厚,酿成的酒便也醇厚,小人礼簿,酿成的酒便也味簿。所以圣王牢持礼、义这两件工具,根据礼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好比田地,圣王好比田主,圣王用礼来耕耘,用陈说义理当作下种,用
12、讲解教导来当作除草,用施行仁爱来当作收获。仁是义的基础,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谁能做到仁谁就会被人尊敬。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田而不用农具,制定礼而不本于义,就好比耕地而不下种;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却不除草;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虽然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备乐置酒犒劳农夫,就好比虽然颗粒归仓却不让食用。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健。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土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一个人的身体强健,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作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