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0838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程讲义及练习题课前导入考情分析:40分左右、“西医部分”科目特点:桥梁科目,基础弱面宽点多,深度浅先难后易,重理解先解后记,强练习课程特点和要求:考点、重点、难点“听、思、记、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机体iJ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药物作用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选择性一一是指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作用范围广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密切相关药物

2、作用的量-效关系剂量与反应剂量(Ciose)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无效量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治疗量(常用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最大有效量(极量)参数相近名词定义无效量不出现药效的剂量最小有效量阀剂量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浓度治疗量常用量大于阀剂量,小于极量极量最大有效量国家药典规定的某些药物的用药极限量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最小致死量出现病例死亡的最小剂量E (100%)反应(效应)量反应一一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数量表示的反应,如血压、心率、血脂、平滑肌收缩或舒张程度等。质反应一一也称全或无反应,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阳性或阴性反应率来表示的反

3、应,如死亡、惊厥、麻醉等。量-效曲线是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所作的曲线图。量反应量-效曲线质反应量-效曲线员反应的显效曲线质反应的R效曲线量反应的量效曲线的四个特征性变量变量参数意义最大效应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是药理效应的极限。(EMQ效能高的药物可取得更强的治疗效果效价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效价越大。强度高的药用量小量-效变化速度做率斜率大的药物剂量稍有增减,效应即有明显变化。差异(生物变异性)标准差纵向表示给予同一剂量而产生不同效应,横向表示产生同一效应需给予不同剂量。注:效能:BCA:内在活怪BCAA:效价强度:ABC:亲和

4、力:ABC半数有效量(EDG、半数致死量(LD5。)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50%)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群体中半数个体(50%)出现死亡的剂量。治疗指数(TI)治疗指数(Tl)TI=LDw/EM安全指数=LD5/Eg反应药物安全性的参数,越大越安全!安全范围:ED95LDs之间的距离J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J停药反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I依赖性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

5、的机体损伤性反应。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例: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宿醉”。变态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特点:过敏体质容易发生;首次用药很少发生;过敏性终生不退;结构相似药物有交叉过敏。特异质反应: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蚕豆病。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例: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停药反应:指

6、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症状或反跳现象。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蔡洛尔突然停药,都可引起反跳现象。依赖性: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或成瘾性):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特点: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机体已产生了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或习惯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使用的欲望。特点:停用药物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可自制;机体无生理生化变化。根据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为三大类:麻醉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精神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致幻

7、剂)其他(包括烟草、酒精等)。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及其影响因素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代谢排泄(d i 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转运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过程转化物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简称ADME系统吸收吸收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消化道给药1.口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小肠酸酸碱碱促吸收!(面积大、时间长、血流量大、肠腔内pH4.88.

8、2)影响吸收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等)、剂型(包括赋形剂)、溶出度(包括崩解度)、胃肠功能(蠕动功能、血流量)首过消除、其他(如胃肠内阴、食物、肠内细菌对药物的代谢等)首过效应(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首关效应明显,舌下给药)。药物纹肝门 静脉入肝航药物经肝解 脉入全身循 环2 .舌下给药吸收面积较小,但因血流丰富,吸收较快。药物经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首过消除。特别适合口服吸收时易于被破坏或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如硝酸甘油

9、、异丙肾上腺素等。3 .直肠给药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因吸收表面积很小,肠腔液体量少,pH约8.0,对许多药物溶解不利,吸收反不如口服给药迅速和规则。注射给药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是最常用的两种注射给药途径,特点是吸收迅速而完全。与口服给药相比,注射给药具有以下特点:适用于在胃肠中易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如青霉素G、庆大霉素。适用于肝脏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如利多卡因。使药物的效应产生更快。注射给药对少数药物吸收反而比口服差。吸入给药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吸入麻醉药及亚硝酸异戊酯等)可直接进入肺泡被迅速吸收;液体药物及固体药物则需要经过雾化以后成极细颗粒方能有效吸收;颗粒直径

10、35Um的药物可达细支气管,小于2Um才可进入肺泡,较大雾粒的喷雾剂只能用于鼻咽部或气管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分布概念: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特点:药物分布不均匀,不同步。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2 .体内特殊屏障3 .组织亲和力4 .局部器官血流量5 .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游离型_一结合型没有活性落时的贮库发挥药理作用善朕转运代谢排泄特点: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竞争排挤,浓度增加)如:华法林、非铅体类抗炎药、磺胺类药物、氯丙嗪主要与白蛋白结合。体内的特殊屏障:血脑屏障一一是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液进入脑

11、的屏障,有利于维持中枢NS内环境相对稳定;特点:致密,通透性差;病理状态下通透性可增加;分子小,脂溶性高,极性小的物质易于通过胎盘屏障一一特点:通透性高。妊娠用药禁忌!血眼屏障一一局部给药。组织的亲和力:碘一一甲状腺但不一定是作用的靶器官:硫喷妥钠一一脂肪组织;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及牙齿中。局部器官血流量(再分布)人体脏器的血流量以肝最多,肾、脑、心次之。这些器官血流丰富、血流量大,药物吸收后往往在这些器官迅速达到较高浓度。药物从血流丰富的器官到其他组织器官的过程叫再分布。如:硫喷妥钠。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PH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PH约7.0

12、)浓度较高。举例:口服碳酸氢钠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转化(代谢)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代谢部位:主要是肝脏;药物代谢过程: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II相反应:结合(与葡萄糖醛酸或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失活:大多数。llqI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极性噌加,易于排出;转归活化:少数仍保持活性:强度改变药物代谢酶:。专一性AhAChECOMTMAO。非专一性德:肝药Al肝脏柒内体混合功能命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P45O(OP)肝药前的特性(1) .选择性低:针对各种药物均有作用;(2) .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先天,年龄,营养状态,机体功能状态,疾病等均可影响

13、其含量及活性;(3) .易受外界因素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使药酶的数量增加,或活性提高。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地塞米松等。举例:孕妇在产前两周服用苯巴比妥60mgd,可诱导新生儿肝微粒体酷,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从胆汁排出,可用于预防新生儿的核黄疸。肝药酶抑制剂,使药酶的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腑、保泰松、西咪替丁等。举例: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可使苯妥英钠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例题】口服苯妥英钠几周后又加服氯霉素,测得苯妥英钠血浓度明显升高,这现象是因为A.氯霉素使苯妥英钠吸收增加B.氯霉素增加苯妥英钠的

14、生物利用度C.氯霉素与苯妥英钠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苯妥英钠游离增加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E.氯霉素诱导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增加答疑编号700485010201【正确答案】D排泄概念:排泄是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作用彻底清除的过程。排泄器官:肾脏(主要)、肺(挥发性药物及气体)、胆汁、腺体(乳腺,汗腺,唾液腺)肾排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小球渡过一受肾功能的影响.肾功能下降使药物播泄减慢.易引起蓄积中毒:、飞肾小管分泌I主动转运)一颦分泌通道举例;丙横的杳驾素胆汁排泄及其影响因素途径:肝脏一一胆汁一一肠腔一一粪便。药物的肠肝循环: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体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排泄慢,作用时间延长。举例:洋地黄毒昔的肝肠循环比例25%,T1/2:57天,作用消失需23周。半衰期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半衰期(V)一般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血浆半衰期。绝大多数药物2是囿定值,反映药物消除速度。V=O.693/Ke1.是消除速率常数,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