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14.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14.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一、慢性子宫颈炎概念:发生在子宫颈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输点: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病因:(1)生物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病因,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感染子宫颈黏膜。(2)子宫颈损伤:分娩、流产、妇产科检查等TT子宫颈损伤TT抵抗力降低TT感染。(3)雌激素水平的作用:雌激素水平增高TT子宫颈分泌物增多、月经异常TT抵抗力降低TT感染。肉眼观:1 .宫颈黏膜充血肿胀2 .表面呈颗粒状或糜烂状(宫颈糜烂):真性糜烂和假性糜烂3 .子宫颈囊肿(纳博特囊肿)4 .宫颈息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直径数m
2、m,白色或淡红色,有根蒂。5 .宫颈肥大:宫颈体积均匀增大,表面黏膜光滑、苍白。铳下:1 .宫颈黏膜充血肿胀;间质内有淋巴、单核、浆细胞浸润;上皮增生、鳞状上皮化生;2 .宫颈糜烂:其性糜烂:少见,宫颈外鳞状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形成表浅块损。假性糜烂:多见,宫颈管柱状上皮下移,取代宫颈外口的鳞状上皮,由于柱状上皮较薄,上皮下血管易显露呈红色糜烂样区,并非其性糜烂。3 .宫颈息肉:子宫颈黏膜上皮、腺体、间质局限性增生形成4 .宫颈囊肿:上皮及间质纤维增生,阻塞子宫颈管腺体开口,黏液潴留,腺体逐渐扩大,形成纳博特囊肿。5 .宫颈肥大:间质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表现:白带增多。
3、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一)子宫颈上皮内病变概念:子宫颈上皮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表现: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排列紊乱,核增大深染,核质比增大,核分裂象随病变恶化逐渐增多。分级:病变由基底层向表层发展(由异型增生发展到原位癌的连续过程)I级,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的下1/3;11级,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下1/3至2/3;Ill级,异型细胞超过上皮全层2/3,包括原位癌。子宫颈原位癌(CIS):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子宫颈黏膜上皮全层,但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原位癌累及朦体:子宫颈原位癌细胞由表面沿基膜通过宫颈腺口蔓延至子宫颈腺体内,取代部分或全部腺上皮,但仍未突破腺体的基底
4、膜,仍属于原位癌。好发部位:子宫颈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二)子宫颈浸洞癌钟点: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30-60岁为多。45岁为高峰年龄,年较化趋势;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一半以上,现有下降趋势;(对CIN的检测和治疗水平提高)病因:早婚、多产、损伤、局部卫生不良、感染等;(尤其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高风险亚型16、18型、31、33、58型)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肉眼观:1 .糜烂型:病变处黏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此型组织学多为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2 .外生菜花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表面常有坏死和浅表
5、溃疡形成。3 .内生浸润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深部浸泗生长,使宫颈前后唇增厚变硬,表面常较光滑,临床易漏诊。4 .溃疡型:癌组织除向深部浸润外,表面同时有大块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似火山口状。镜下观(组版学类型):1 .鳞癌(80%):来源于宫颈鳞状上皮或化生的鳞状上皮。依进展可分为早期浸润癌和浸涧癌。早期浸泗癌:癌细胞突破基膜,向固有层浸涧,深度不超过基膜下5e,且浸泗宽度不超过7mmO此期肉眼无法判断,仅靠活检镜下诊断。浸润癌:癌组织向间质内浸泗性生长,浸泗深度超过基膜下5mm,或浸润宽度超过7mm。2 .腺癌(20%):来源于宫颈黏膜柱状上皮或储备细胞。高、中、低分化三型。对放化疗不敏感,
6、预后较差。扩散:1 .直接蔓延:1)向上:浸泗破坏整段子宫颈,较少侵犯宫体。2)向下:累及阴道;3)向前:展胱;4)向后:直肠。2 .淋巴道转移:宫颈癌最常见最重要转移方式。子宫旁淋巴结一闭孔-裾内-熔外-熔总一腹股沟、瓶前一晚期至锁骨上淋巴结。3 .血道转移:少见,晚期至肺、骨、肝。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O期:原位癌(100%)I期:癌局限于子宫颈(90%)-Ia期:早期浸润癌(深度5mm)-Ib期:浸涧深度5mmIl期:癌侵犯阴道,但未达下1/3;侵犯宫旁组织,但未及盆壁(82%)-IIa期:侵犯阴道,但无宫旁浸涧-IIb期:有宫旁浸润,但未达盆壁川期:癌侵犯阴道下1/3,或扩展至盆壁(2
7、5%)IV期:癌超越骨盆,或累及膀胱或直肠,或已发生转移(10%)第二节子宫体疾病子宫壁结构1 .内膜(上皮和固有层)、肌层和外膜。2 .上皮为单柱,有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3 .固有层有结缔组织(基质细胞)、子宫腺(单管状腺,腺上皮主要是分泌细胞)和血管4 .有螺旋动脉(子宫动脉分支)。5 .底部体部内膜分为功能层(浅层,较厚,月经时脱落)和基底层(深层,较薄,产生功能层)6 .肌层最厚,分为黏膜下层、中间层、浆膜下层。7 .外膜:子宫底体部为浆膜,宫颈处为纤维膜。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概念: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外的部位。位置:卵巢最常见(80%),子宫阔韧带、直肠阴道陷窝、盆腔腹膜、
8、腹部手术瘢痕、脐部、阴道、外阴、阑尾等。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异位于子宫肌层。痛因:不明(1)月经期子宫内膜经输卵管反流至腹腔器官;(2)子宫内膜因手术种植在手术切口或经血流播散至远处器官;(3)异位的子宫内膜由体腔上皮化生而来。临床表现:痛经或月经不调。肉眼观:发生于卵巢: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卵巢体积增大,形成囊腔,内含黏稠的咖啡色液体,称巧克力囊肿(巧囊)。其他部位:点灶状紫红或棕黄色结节,质软似桑茎。病灶出血区机化与周围组织发生纤维性粘连。镜下观:可见正常的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间质及含铁血黄素;病程较长时,可仅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二、子宫内膜增生症概念:由于
9、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增高引起的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增生。好发人群:育龄期和更年期妇女。临床表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理变化:1 .单纯性增生也称腺囊性增生,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加,腺体与间质的比例大于1:1,小于3:1;腺体形态和排列于增生期子宫内膜相似;部分腺体可扩张成小囊;腺体上皮为单层或假复层,细胞呈柱状,无异型性;约1%可进展为子宫内膜腺癌。2 .复杂性增生也称腺瘤性增生,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显著增加,腺体与间质的比例大于3:1;腺体形态结构复杂且不规则,可出现背靠背现象;腺体上皮无异型性;约3%可进展为子宫内膜腺癌。3 .非典型增生发生在单纯性和复杂性增生基於上;腺体上皮为开始出现
10、异型性,细胞体积增大,极性紊乱,核染色质浓缩,核仁显著,核浆比增加,可见不同程度核分裂象;约1/3患者可进展为子宫内膜腺癌。三、子宫肿瘤(一)子宫内膜腺瘤概念:来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好发人群:绝经期和绝经期后妇女,55-65岁发病高峰;流行病学:全世界每年新增60000患者、100OO死者;高危因素:1 .子宫内膜增生和雌激素长期持续作用;2 .肥胖、糖尿病;3 .吸烟。4 .不科学规范使用含雌激素药物、保健品、HRTo肉眼观:弥漫型和局限型1 .弥漫型:子宫内膜弥漫型增厚,表面粗糙不平,常有出血坏死,不同程度浸润子宫肌层。2 .局限型:多位于子宫底或子宫角,常呈息肉或乳头状外生性
11、生长,突向宫腔。镜下现:绝大多数为腺癌1 .高分化:腺体成分所占比例,95%,腺体排列拥挤、紊乱,细胞轻-中度异型,形态似增生期子宫内膜腺体;(此型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较难区别,需要准确测量病变范围是否超过2mm)2 .中分化:腺体成分占50-94%,腺体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向腺腔内生长可形成乳头状结构,并见实性癌灶;3 .低分化:腺体成分比例50%,癌细胞分化差,腺样结构显著减少,多呈实体片状排列,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4.1/3的子宫内膜腺癌可伴鳞状细胞分化。5.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扩散:1 .直接蔓延:为主要方式向上:子宫角,输卵管,卵巢,其他盆腔器官。向下:宫
12、颈和阴道;向外:侵犯肌层达浆膜,累及腹膜和大网膜;2 .淋巴道转移:宫底部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角部癌:经圆韧带的淋巴管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累及宫颈管的癌:宫旁、胎内、就外、施总淋巴结3 .血道转移:少见,晚期至肺、骨、肝。临床表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部分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红色。如继发感染则呈脓性,有腥臭味。晚期癌组织侵犯盆腔神经,可引起下腹部及腰低部疼痛等症状。(二)子宫平滑肌肿疝带点: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人群:30岁以上,发病率可达75%;病因:不明,可能与性激素及受体、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无表现,常由体检发现。肉眼观:数量
13、:可单发可多发,多发者称多发性子宫肌瘤;大小,可大可小,大者可超过30cm,小者肉眼不可见仅镜下可见;形状:结节状,切面编织状;颜色:灰白色;质地:较初;包膜:无包膜。红色变性:当肌瘤间质血管内有血栓形成时,肿瘤局部发生梗死伴出血,肉眼呈暗红色,称红色变性。镜下观:1 .瘤细胞与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相似,梭形,胞质红染,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2 .束状或旋涡状排列;3 .核分裂象少见,异型性较低;4 .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临床病理联系:最主要的症状是由黏膜下平滑肌瘤引起的出血,或压迫膀胱引起的尿频。血流阻断可引起突发性疼痛。其次,平滑肌瘤可导致自然流产,胎儿先露异常和绝经后流血。预后:平
14、滑肌肉瘤切除后有很高的复发倾向,一半以上可通过血流转移到肺、骨、脑等远隔器官,也可在腹腔内播散。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细胞滋养层细胞(朗格汉斯细胞)位于正常绒毛内层,合体滋养层细胞位于正常绒毛的外层。一、葡萄胎定义:又称“水泡状胎块”,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钟点: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多见,可能与卵巢功能不足或衰退有关。地域性明显(欧美少见,东南亚及我国多见)发病机制:46XX(80%),46XY(10%),69XXX,69XXY,92XXXY;分类:1 .完全性:所有绒毛均呈葡萄状;2 .不完全性或部分性:部分绒毛呈葡萄状,仍保留部分正常绒毛,伴有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肉眼:病变一般局限
15、于宫腔内,不侵入肌层;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形似葡萄。镜下:绒毛高度水肿;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滋养层细胞增生(合体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临床病理联系:妊娠11-25周发现子宫过大超出相应月份正常妊娠子宫体积(胎盘绒毛高度水肿)而就诊;因胚胎早期死亡,故无胎心胎动;促绒毛膜性腺激素(hCG)(滋养层细胞增生)升高;滋养层细胞侵袭血管能力很强,子宫反复不规则流血,偶有葡萄状物流出。超声可早期诊断;清宫后(因有恶变可能,应彻底清宫,密切随访)二、侵蚀性葡萄胎三、绒毛膜癌定义:滋养层上皮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因:绝大多数与妊娠有关。肉眼:癌结节呈单个或多个;位于子宫不同部位,大者可突入宫腔,侵入深肌层,甚至穿透宫壁达浆膜外;出血坏死性结节;暗红或紫蓝色;铁下:三无+肿病细胞无绒毛结构无间质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