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市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我市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安排,现向常委会报告我市“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一、工作提出的背景为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20XX年底,我市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其中,第一个“1”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是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第二个“1”是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综合性科学中心,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加强基础研究,重点解决科学问题,打造自主创新、原始
2、创新的“高峰”。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科技作为产业来打造,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壮大科技产业创新集群,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20xx年12月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上提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要注重应用研究、集成创新,坚持用产业思维抓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推动15个高新园区实质性运作,促进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实施科技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等工程计划。二、建设的进展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以落实市委1号文件为统领,在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动力机制上下功夫,在培育本土科技创新“高
3、峰”上求突破,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强供给,在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中谋发展,科技实力和产业势能显著提升,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形态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产业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年3.05%提高到20年3.32%;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3.2%提升至65.6%0二是科技产业创新主体茁壮成长。高新技术企业从20xx年的1844家增加到20xx年的46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21家跃升至668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从708家跃升至1312家;独角兽企业从2家增加至15家。三是科技产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xx年0.91万亿元增长到
4、20xx年1.15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总量规模持续保持全省第1位,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总量位列全省第2位。高新园区成为科技产业创新主阵地,排名跻身全国第15位。四是科技产业创新人才不断集聚。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从20xx年28.3万人跃升至20xx年近40万人,累计集聚8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15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五是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环境日趋完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xx年49.7件跃升至20xx年72件;PCT专利申请量从481件增加到1800余件;在20xx年自然杂志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居全球第8,营商环境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5名。三、开展的主要工作(一)强化顶层设计,
5、构建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名城建设,突出战略引领,创新治理架构,强化政策供给,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制度安排。近三年连续召开聚焦创新的新年第一会、制定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件,并配套34个实施细则和55个工作方案,初步建立了覆盖创新链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策链。进一步完善并固化创新体系顶层组织架构,在全国率先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强化“谋、调、督”推进机制;加强科技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完成科技园区优化整合、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形成“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各分园”的“1+15”高新区管理体系,构建了“市委创新委+高新区管委会总部”的创新治理架构。(二)聚焦市场主体,打造科技企
6、业集聚的科创森林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综合使用财政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不断壮大科技企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通过“移大树、育新苗、老树发新芽”,厚植“铺天盖地”的企业“科创森林”,形成了从初创期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到瞪羚、独角兽、拟上市企业的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为科技企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出台“股权十条”等政策,组建注册资本50亿元的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宁航计划”等措施,促成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走上快速成长的通道,全市124家上市公司中,科技型企业达到80余家,占比近70%o(三)深化融合创新,形成科技成
7、果转化的南京模式积极发展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新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等各方面积极性,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实施百校对接计划,使成果转化更加顺畅,科技产出更加丰富。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00余家,孵化引进企业近6000家。建设企业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促进高端人才和技术向科技企业集聚。建设EDA公共服务平台、T3科技平台、膜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有效打通了学科群到产业群、专业链到产业链的通道。(四)狠抓强链补链,提升科技产业核心技术的供
8、给能力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求,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加快增强产业自主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增强产业链条融合力为导向,实施由市领导挂帅的8大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进科技产品和技术示范应用,形成了提高科技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体系化工作机制。加速布局数字经济、动力电池、创新药、IP国产化等科技产业细分领域,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xx年,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分别达到65%、40%和30%以上高速
9、增长。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五)突出人才引领,建设具有全球强磁力的人才高地以重点人才计划为抓手,大力集聚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人才,推动人才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集聚人才方面,积极对接一流科学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来宁创新创业,累计集聚科技顶尖专家148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44名、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2862名。在青年人才方面,深入实施“宁聚计划”,启动“战疫情促就业十万研究生宁聚行动”,累计为15.92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4.03亿元。在人才环境方面,建立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赋予企业人才举荐权,
10、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支持企业围绕科技产业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拓宽住房实物配置渠道,完成人才安居任务305.87万平方米。举办人才云聘云创、全球菁英人才节等品牌活动,营造求贤若渴、尊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六)注重环境营造,优化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对内,加快构建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通过全面深化“不见面审批”,举办企业家服务日活动,打造金牌“店小二”;加强规划引领,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保护,“一核两翼多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基本成型。对外,开展“生根出访”、与23个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立
11、了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连续两年举办南京创新周,达成合作成果880余项、总投资近3300亿元。南京“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经验做法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四、下一步工作考虑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对照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南京在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供给等方面,还存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下一步,全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讲话及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高质量推进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努
12、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努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加速突破创新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边界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供强劲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科技创新走向全面创新。围绕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创新名城建设,要着眼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治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确立目标和定位,优化发展思路,找准突破方向,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新的创新体系和治理模式,优化整合创新要素,增强新发展动能。二是进一步加快创新主体成长,建设科技企业集聚中心。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关键,高水平种好“三棵树”,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
13、业地标,着力打造领军型、标杆型,带动性强、平台化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链式”招商、精准招商。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奖励等多种扶持手段,创新科技金融供给机制,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高质量建成最具吸引力的企业成长栖息地。三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产业技术策源中心。进一步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专业+研发+孵化”的功能,推进技术群体性突破与产业跨界融合。以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为目标,做实、做强一批基础支撑、技术研发、分析检测以及创新产品服务的前沿交叉技术平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控制力,形成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
14、环境,建设创新人才汇聚中心。健全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以人才资源优势构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人才引进与科技产业融合,聚焦八大产业链建设,精准引进产业人才,支持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海外人才集聚力度,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园区在海外联合生根,开展海外人才离岸研发合作,吸引海外产业人才来宁落地发展。优化产业人才落户机制,强化人才安居保障。高品质打造科技产业人才最优集聚区。五是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融合,建设国际要素整合中心。加大科技创新国际化步伐,更大力度推进“生根出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持续推进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做实做强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高效的国际协同研发网络。丰富南京创新周等国际展会品牌内涵,更大力度、更广范围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支持自贸区南京片区加快建设“研发特区”,为培育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开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