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峤屿春潮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峤屿春潮翻译.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峪屿春潮翻译蟒屿春潮原文:阻高模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古诗高棣峪屿春潮原文赏析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高棣(13501423)明福建长乐人,更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升典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又工书画,时称三绝。书得汉隶笔法,画源于米芾父子。有唐诗品汇等。这首诗是作者在海岛观潮之作。崎指尖峭的高山,屿指海中山岛。娇屿在诗中指海边的一个孤岛。潮涨之时,海上涛头一线来,须臾指顾雪成堆(苏轼),是十分壮观的。全诗六句分三层写来。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2、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诗中以瀛洲代称海岛,便写出了诗人观潮时飘飘欲仙的感受。海色指大海的景观,此处特指春潮。潮水到来时,是浪头连成一线,一浪紧追一浪而来,而声势雷动。本来没有风雨,看上去、听起来,都使人疑心风雨大作。特别是浪头打在山崖上,轰响如雷,而飞沫满空,尤似风雨。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这是诗中骈偶的佳句。潮水朝起夕消,故称潮汐。初日二字正见春潮方兴未艾,煞是好看。而初临海上的旭日,光线不强烈,由于海雾蒸腾,还有几分惨淡的感觉。潮水的涛头本来就是雪白如群鹭齐飞、万马奔腾,在淡薄日光照射下,更显得耀眼的白。白色通感于寒冷。初日照寒
3、涛之妙,在于它不仅写出了潮的壮观,还写出了景象产生降温的错觉。但观潮者并不因寒冷之感而觉得身在严冬,海上雪浪翻卷、如冰山崩融,简直就是在宣布着春天的消息。那风雷动的声音,不正像是惊蛰的春雨?春声在孤屿,妙在一个在字,本来春天的来临,消息遍地都是,这个在字却把它限于一个孤屿,这就写出了诗人率先占春的强烈的主观感觉。从另一角度说,这潮水造成的春声,不正是钟于此岛么?一在字又并非无理。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结尾突然出现了小舟飞驶海面的奇景,那可能是诗人所见,也可能就是诗人乘舟离岛归陆。那船儿必然是顺着潮水方向而行,故有如飞的感觉。别看涛头这样大,但因为它的运动很有规律、秩序,舟驰海上仍有平稳的感觉,故飞帆落镜中是从体验生出的诗句。末句不径言归陆,却由桃花着想,写作望入桃花去,这分明又有一重暗喻,即诗人觉得那小舟载着人,将驶到一个桃源仙境。这就与篇首瀛洲映带,令人神往。全诗仅六句,前后二联散行,中二句对仗。其体制较绝句为有余,比律诗则不足。诗人既不减之为绝句,亦不增之作律诗,是因为这样写恰到好处。唐人祖咏应试赋望终南余雪,按规矩至少应写八句,但他只写四句,言意尽而止,其诗竟成名作z历代传为佳话。诗到好处,一句增减不得,古人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