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5:4.2.2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5:4.2.2问题与对策.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2问题与对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所起的作用。2 .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拟,认识到对外政策其中的关键因素。3 .比拟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开展特点,能力目标:1 .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情感目标:1 .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培养综合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2 .注重学生乡土情
2、怀的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开展方向。三、教学难点:3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开展方向。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效率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六、教学过程:新课学习:【导入】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我国改革开放后,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开展为国际都市的过程。深圳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探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对经济开展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解决下面问题)四、问题与对策问题1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1)与长江三角
3、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根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兴旺)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本钱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3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开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
4、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对策1 .产业结构调整(D以产业根底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开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2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3 .加强
5、规划与管理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开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根底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综合练习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开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答复下列问题。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根底薄弱的地区开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
6、济继续高速开展,2019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361亿元,2019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开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A.肥沃的土康B.低洼的地势C.兴旺的科技D.便捷的交通(3)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开展呈现了以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工业部门最为突出。(5)随着经济快速开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O七、板书设计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一以我国珠三角地区为例四、问题与对策【参考答案】(1)季风水田(2)B(3)劳动轻纺工业(4)技术高新技术(电子电器)(5)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