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角的度量【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角的度量【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教学设计】角的度量【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地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1度的角的大小。量角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二、新课。1、出示一个120的角,请学生自己想办法量一量角的大小。(可能会有学生用手比划,有学生用三角尺,也可能会有
2、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提问:如果用自己手里三角尺中的角去量,你发现了什么?(用不同的角去量,有不同的结果。)(1)用NI量,有2个那么大。(用60的角量)(2)用N2量,有4个那么大。(用30的角量)(3)用N3量,还不到3个。(用45的角量)提问:为什么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会不一样?同桌讨论,汇报结果。得到: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设计意图:提出让学生用三角尺中的角去量同一个角的大小,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测量的标准不同,出现的结果就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统一计量单位和使用度量工具的必要性。】2、认识量角器。(1)拿出量角器,提问:观察量角器,你
3、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说明: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教师用一根颜色鲜亮的线穿过量角器的中心,拉出1的角在行间走动,让学生看)“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记作:1,领学生读“1度”。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度的角有多大?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一找。你觉得一度的角怎么样?【设计意图:教师用线穿过量角器的中心拉出1度的角在行间走动,更能激起学生观察1度角大小的兴趣,同时也会主动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到1度的角,切实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2)请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指中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点。(板书:中心点)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
4、?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内圈呢?同桌互相说说。(3)在量角器上,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和180的刻度线,再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巡视。(4)进一步提问:你能在量角器上用手比划一下30度、60度、90度、120度的角有多大吗?(指名在挂图中的量角器上比划。)【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角的大小,为后面的量角做好铺垫。】3、角的量法。书第19页,你能照样子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吗?想办法量量已知角是多少度。学生先尝试操作,然后交流。提问;你是怎样量角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5、量角器的一条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为一条边对着同一圈的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让学生再次度量第19页最上面例题中的角,确定是50度。学生度量第18页最上面120度的角。再次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量角的,要注意些什么。强调:两重一看,即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出示量角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对哪圈零线,读哪圈刻度。(学生齐读,加强理解记忆。)【设计意图:总结量角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在量角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对照这几句口诀判断自己量角方法的正误。】三、想想做做。1)第19页第1题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学生自主测量后相互校正,让
6、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针对出现的错误,强调牢记量角口诀的重要性。2)第19页第2题。学生量角后填空,校对。强调要牢记两把三角尺上这六个角的度数。提问: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度)是否所有的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都是180度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研究。3)第19页第3题先估计这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再用量角器量出得数进行比较。得到:角的大小是由边张开的程度决定的,与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
7、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有的中间没有画出刻度线,而是一些卡通图案;有的量角器上有三圈刻度,学生无所适从。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